轻轻一点,美食到家。如今这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年轻人对它情有独钟。曾几何时,外卖成了人们又爱又怕的东西。爱的是它的便捷和美味,怕的是食品的质量和健康问题。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平台和商家为守护你“舌尖上的安全”构建起越来越严密的防护网。

一份外卖从后厨到你的餐桌,需要经过多少道安全关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外卖监管新规密集出台。
2025年10月16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标志着外卖监管正从“事后纠偏”向“事前定规”转变。
这些新规针对“幽灵外卖”、配送二次污染、平台责任不清等痛点,设计了全链条的监管方案。从食安封签到明厨亮灶,从平台责任到配送规范,一场守护外卖安全的行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01封签与明厨:小技术解决大问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外卖到手时包装已经被打开的情况?食安封签虽小,却是守护外卖配送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早在2021年,延安市市场监管局就在全市推广使用“食安封签”,确保“一餐一签”。截至目前,该市已联合“美团”、“饿了么”两大平台向社会投放“食安封签”1565万张。
这种封签一旦开启就无法复原,有效防止了配送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不仅是延安,2024年11月,湖南省也出台了推广使用网络餐饮外卖食品安全封签的指导意见。

比封签更进一步的是“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在福建、重庆等地,市场监管部门正推动外卖平台加快“明厨亮灶”接入工作,消费者可通过平台APP查看商户的后厨直播。
“眼见为实是最好的承诺。”目前,“饿了么”平台已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3户,美团接入5户。这一做法打破了外卖餐饮的后厨壁垒,使消费者能够参与监督。
02平台责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理”
平台是外卖生态的核心环节,也是监管的重点。新规要求平台对入网商家进行实地审查,并执行“一证一店”原则,阻止同一经营资质在同一平台开设多家网店的行为。

针对以往常见的“证地不一”问题,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网店招牌名称应与实体店一致,取餐地址需与经营资质载明的场所一致。对无堂食经营模式的商家,还需加注特殊标识。
在商户权益保障上,新规要求平台在首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技术服务费、配送服务费等收费规则,提供清晰的结算明细。更列出了七种“不合理费用”情形,为商户维权提供依据。
平台还需建立与劳动强度匹配的报酬机制,设置连续4小时疲劳提示、接单量上限等指标,从制度层面保障骑手权益。

03治理“幽灵外卖”:定位视频与动态审核
“一间民房里就能揪出三家外卖店”,这种情况将得到有效治理。新规要求商户入驻需提供“一镜到底”的定位视频,涵盖门店门脸、堂食区域及后厨环境。
针对“幽灵外卖”(即证照地址与实际经营地址不符)问题,各地探索出多种监管方式。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公安局等4部门联合出台《厦门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规范》,要求平台经营者对餐饮提供者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进行审查,并每6个月核验更新一次。
动态审核成为治理利器。平台需每月对不低于5%的商户进行抽查,形成“技术核验+人工审核+社会监督”的三重机制。这种创新监管从源头阻断了违规商户的进入通道。

04大数据赋能:从“人海战术”到“智慧监管”
随着外卖日订单峰值突破2亿单,服务用户超过5.5亿人,传统监管方式已难以应对如此巨大的规模。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外卖监管。
福建省推行数字化监管,围绕对象确定、检查方式、检查质量、结果运用“四个环节”重塑检查体系,开发改造食品安全主体信息管理、“双随机”协同检查等子系统。
重庆市积极探索以部门协同、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探索构建网络餐饮食品安全信用监管体系。

有委员建议,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餐饮外卖行业监督管理的精准化、智能化。
05社会共治:骑手作“哨兵”,公众齐参与
外卖员变身“监督员”是外卖监管的一大创新。延安市市场监管局推动网络餐饮第三方平台建立外卖餐饮“吹哨人”机制,选拔外卖员变身“监督员”,鼓励举报违法线索。
美团、饿了么平台已建立“有奖举报”机制,对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有效反馈食品安全隐患的外卖员,给予现金奖励、积分兑换等激励。目前,美团、饿了么“监督员”累计向平台反馈脏乱差问题36起,证照过期等问题23家。
公众参与也是社会共治的重要一环。绥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市场监管服务平台发布“检查哪家店,你说了算!”活动,邀请消费者投票选择检查对象。

兴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则开展“阳光外卖”工程建设,已有132家商户接入平台,让消费者通过网络订餐平台查看后厨实时加工过程。
从中央到地方,从平台到商家,外卖监管的网络正越织越密。随着新规的落地,我们手中的外卖将更加安全。
“阳光厨房”让后厨透明化,“食安封签”守护配送过程,大数据监管实现全链条可追溯。点外卖不再是一场“盲选”,而是一种可以放心的消费方式。
监管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份外卖都能安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