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晚间,万科发布的中期业绩预告。
上半年万科实现销售收入691亿元,交付超4.5万套,销售回款率甚至超过100%,多地项目开盘去化率也保持在80%以上。
不过,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则在100亿至120亿元。
这一数字较2024年同期的98.52亿元亏损,进一步扩大了。
万科对于亏损原因的解释,几乎与去年如出一辙。
除了业绩说明的“复制粘贴”,万科再次因业绩致歉了。

壹
翻开万科2024年和2025年的中期报告,亏损原因的表述高度雷同。
首先是“结算节奏问题”,即房地产行业交付周期导致的业绩波动。
一季度通常是结算淡季,二季度集中交付时历史遗留的低毛利项目会集中体现亏损。然而,这一理由在连续两年被反复提及后,市场已难掩质疑:为何万科始终未能通过调整项目周期或优化成本来平滑业绩波动?
而2024年二季度启动的“瘦身健体”计划,在2025年变成更彻底的资产抛售。
今年上半年,万科实现大宗交易签约金额64.3亿元;通过存量盘活回款57.5亿元,涵盖办公、商业、公寓等多类资产。
杭州万科河语光年府项目被政府收储作保障房,也是资产盘活的重要举措。
更为知名的则是,万科用三天时间以均价6.57元/股清仓库存股,闪电抛售7295.6万股股票,回笼4.79亿元资金。
三年前回购这些股票时,万科豪掷12.92亿元,最终却以不足四折的价格“挥泪大甩卖”,账面浮亏高达8.33亿元。
这种“断腕求生”的戏码年年重复,恰恰说明万科的资产包袱并未减轻,反而因市场下行进一步恶化。
贰
不过,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万科的亏损并非单纯由行业周期导致,而是其战略摇摆的直接结果。
回顾万科过去十年的战略变迁,这个在行业里被多年盖章认定的“带头大哥”也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反面案例。
大约是10年以前,万科率先嗅到行业天花板,提出“城市配套服务商”定位。
在王石曾经的爱将,彼时的高级副总裁张纪文所展示的“八爪鱼”战略图中,长租公寓、教育营地、养老度假等业务与住宅开发并列,野心勃勃。
但是,这些多元化尝试大多沦为烧钱黑洞:万科驿因租金回报率低迷长期亏损,万科塾在政策调整后黯然退场,冰雪度假等业务更是鲜有声响。
作为万科切进城市更新赛道的“万村计划”,最终以高管的辞职与快速收房按下暂停键,宣告试错失败。
2018年金秋,万科在深圳举办秋季例会,会场屏幕与侧墙上“活下去”的字样尤为耀眼。郁亮指出,应对转折点和不确定情况的最好方法就是“收敛”和“聚焦”。
然而,2021年万科战略再度转向,从开发为主转向开发与经营并重,将物业、物流、商业等板块推向前台。
在郁亮的蓝图中,万物云分拆上市只是第一步,他希望出租公寓、物流等陆续上市。
战略的频繁调整让万科付出了沉重代价。一方面,多元化尝试消耗了大量现金流,却未能培育出新的盈利支柱;另一方面,主业开发业务因资源分散逐渐失去优势。
万科2023年年报显示,经营性业务占用资金超千亿,但贡献的利润占比不足10%。
所以,从2024年开始,万科开始了“瘦身计划”,终于承认“聚焦主业”是唯一出路,除综合住区开发、物业、租赁三大主业,其余业务一律摆上货架。
“如果有一天,万科不走住宅专业化道路了,我即使躺在棺材里,也会举起手来反对。”
那些曾让万科与众不同的特质已然悄无声息地褪色。
老王虽然有先见之明,但却没法阻止万科的步伐。
叁
7月3日,深铁再次向万科提供了一笔62.49亿元的借款。
今年,深铁今年已累计向万科提供借款超过218亿元。
这种“输血”虽暂时能缓解万科的流动性危机,却也引发市场担忧:深铁的资金支持是否有底线?
作为深圳市国资委旗下企业,深铁对万科的救助既有商业考量,也有稳定地方经济的政治任务。
但在救助万科的过程中,当万科的亏损金额刷新了A股亏损纪录的同时,深铁集团的亏损也创下了中国地铁行业的历史纪录——2024年全年亏损高达334.61亿元。
妥妥的白衣骑士变病友的剧本。
对于中报预亏100多万,万科在致歉之外也表态,接下来,将全力以赴推进经营改善,措施包括战略聚焦、经营提振、管理提升、科技赋能、融合发展等措施。
除了增加了一些和大环境要求相符的“好房子”“新模式”的要素,可能市场更关注的是:这些承诺与去年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