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理会必须变得更具代表性和透明度——刚果共和国总统恩格索在周三致联合国第80联合大会的讲话中呼吁改革。肯尼亚总统鲁托做了回应:非洲需要两个具有否决权的永久性洲席位和两个额外的非永久席位。
前一天,南非总统援引加沙、苏丹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危机,批评安理会未能维护国际法,他说:事实证明,安理会在当前的形式和构成方面“毫无成效”,没有展现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能力。
然后就是呼吁改革,非洲多国代表声称这一诉求基于一个明确的事实,那就是:非洲大陆拥有14亿人口,在全球事务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但却在安理会没有常任代表席位,这被视为广泛地历史性的不公。
报道称,非洲想要入主安理会的核心依据是《埃祖尔维尼共识》,该共识明确规定非洲应当在安理会获得两个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席位以及两个非常任理事国“供非洲其他国家”轮换席位。
这一主张旨在纠正历史不公,确保非洲在全球和平与安全决策中拥有与其规模和重要性相称的话语权。然而,即便在国际社会内部对改革必要性存在一定共识的背景下,非洲的路径也面临严峻挑战。
其中最关键的是内部协调问题:虽然共识要求两个席位,但并未指定由哪两个国家担任。这意味着南非、尼日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地区大国之间可能存在潜在竞争。
这种内部竞争若不能妥善解决,将削弱非洲集体谈判的力量。正如近期金砖国家外长会议所暴露的,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等国曾因反对支持南非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提议而导致联合宣言难产,这揭示了非洲内部在代表权问题上的分歧。
与此同时,其他新兴大国和经济强国也早已摩拳擦掌
日本、德国、印度和巴西组成的“四国联盟”(G4)长期相互支持,寻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久前,日本首相石破茂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再次质疑安理会履职能力并呼吁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提出了一个渐进式建议,即新增的常任理事国在15年内不应拥有否决权,这或许是试图缓解现有五常对权力过度稀释的担忧。可即便如此,每个G4成员都面临地区内外的阻力。
日本的入常努力常因历史问题而受到质疑,德国在欧洲内部需应对意大利等国的关切,印度面临巴基斯坦的坚决反对,而巴西在拉丁美洲的领导地位也并非没有争议——至少墨西哥是不支持的。
此外,像东盟这样的区域组织也曾表达过寻求代表权的意愿,使得竞争格局更为复杂。鉴于全面改革面临的巨大困难,一些渐进式的或替代性的方案也曾被提出。
除了日本提出的“过渡期”否决权方案外,还有国家集团(如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主张不增加常任理事国,而是扩大非常任理事国的规模,并赋予其中一些国家更长的任期,形成一种“准常任理事国”的类别。
这种方案阻力相对较小,但能否满足非洲等国对平等权力的根本诉求,仍是一个疑问。此外,改革辩论也日益聚焦于否决权本身。联合国秘书长推动的“UN80”改革倡议,旨在提高安理会效率和代表性,其中就包含对否决权进行限制的探讨。
然而,这触及了安理会权力的核心,改革之路注定充满博弈
《联合国宪章》的修改需要获得联合国大会三分之二成员国的同意,并且必须得到所有现任五个常任理事国的批准。这意味着,任何改革方案,无论得到国际社会多么广泛的支持,只要遭到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就无法实现。
当前,五个常任理事国对于放弃自身特权、尤其是否决权的意愿极其有限。虽然中美两国在限制否决权方面曾罕见地表现出一些共同兴趣,例如支持在发生大规模暴行时限制否决权使用的提议。
但这与完全接纳新的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存在本质区别——我国虽强调改革应优先保障发展中国家权益,并支持就优先解决非洲诉求作出特殊安排,但对具体扩员方案的态度仍十分审慎。
俄罗斯对削弱其否决权的提议也持强烈批评态度,英国与法国的态度亦是如此——深刻地反映了当今世界权力格局变迁与现有治理体系滞后之间的尖锐矛盾。
换言之,这条改革之路被多重难以逾越的障碍所阻挡——既有非洲内部关于席位分配的潜在竞争,也有与G4等其他候选国家之间的复杂互动;既面临现有五常为维护自身特权而可能设置的阻力,也受制于近乎严苛的修改宪章程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