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千年铜艺:从汉代宫灯到现代生活美学的复兴

一块铜板,千锤百炼,承古启今,在岁月长河中铸就永恒之美。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铜器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满城汉墓中设

一块铜板,千锤百炼,承古启今,在岁月长河中铸就永恒之美。

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铜器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满城汉墓中设计精巧的“长信宫灯”,到武威雷台汉墓精美的“十二枝灯”,再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鼎、锺、壶、钫等食器酒器,铜艺在汉代达到了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汉代铜器摆脱了商周时期庄严、厚重、古拙的作风,显得灵便、轻巧,纹饰简素却不失精湛的鎏金、镶嵌工艺。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铜的艺术也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杭州市民间工艺大师刘华这样说道。

西汉铜器的生活化革命

与商周时期多为礼器的铜器不同,西汉铜器大规模走入寻常百姓家,釜、勺、酒樽、耳杯、洗、灯、炭炉、熨斗等生活用品层出不穷。

汉朝政府在丹阳郡和河东郡设铜官,丹阳郡的铜矿资源在全国首屈一指,汉武帝时期在丹阳郡设铜官。

当时铜镜上常见“汉有善铜出丹阳”的铭文,印证了丹阳铜矿的盛名。

汉代铜灯样式繁多,有“高灯”、“行灯”、“雁足灯”、“鹿卢灯”等类别。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不仅设计精美,更考虑了光线调节和烟雾处理的功能性,展现了汉代铜器实用与艺术兼具的特质。

刘华:让铜艺重回现代生活

作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建德市铜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刘华出身铜艺世家,从事铜制技艺已30年。他秉承“让铜重新回到大家的生活中”的理念,将古老铜艺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

“要让铜艺走入当代百姓家,尤其要避免款式老套、价格昂贵、华而不实三点。”刘华表示。他将“铜”与“木”两种材质结合,既保留了铜艺扎实牢固、不易损坏的优点,又更加贴近百姓日常生活。

在刘华的工作室,铜制品不铸模,也不着色,全是由一块铜板一体成型,手工锻打而出后通过高温变色。

造型浑然天成、贴近自然,禅意盎然,兼具实用价值。

他的作品《千里江山》铜艺术版画获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工艺美术金奖、《行云流水茶桌套装》分别获2020年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神工杯”创意设计制作大赛金奖。

古今相承:铜艺的生命力

铜艺从西汉的繁荣,到宋代因瓷器兴起而相对衰落,再到今天的复兴,其生命力始终在于与时俱进,融入当代生活。

刘华认为,今天的铜艺应用场景涵盖建筑、装饰陈设、仿古艺术、文化创意四大领域。他创建的“匠铜文化”和“铜木天下”品牌,正推动铜艺从传统走向现代。

“我不求数量,只求品质,”刘华谈及制作标准时说,“比如壶,一天可以打一把,不要一天打四把五把,只求数量没有用,还不如慢一点,做细致一点。”

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与汉代铜官对铜器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一脉相承。

从汉代的宫灯、铜镜到现代的铜茶具、铜文具,铜经历了从礼仪到生活,再从生活回到艺术的过程。

如今,刘华通过非遗研学班培养非遗接班人,让千年铜艺继续在新的时代闪耀。

敲打声中,铜的历史在延续,新时代的节奏在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