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 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实力最突出的特征(很多情况下比经济实力更重要)。
SIPRI,相信军迷们并不陌生:一个专注于研究军费、军火、军队的机构,其数据库收录了以国家、地区为单位的前述数据。基于前述的军费数据和各国GDP数据,我们可以得到2024年各国军费与GDP之比,用于观察军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
哪些国家有资格进入我们的讨论范围?按现价美元算,GDP达到5千亿美元,或人口达到5千万,且SIPRI数据库收录了这个国家的军费数据。
于是,我们得到这样一张按照各国所在区域分类的军费与GDP之比天梯图。
从天梯图的顶端往下看,以色列以8.6%的军费占比在前述定义的主要国家里,高居全球之首。
这个数字对一个小型经济体来说意味着巨大的财政负担,但考虑到其独特的地缘环境,这种投入又显得必要。
身处中东地区核心地带,与巴勒斯坦、伊朗等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存在长期安全挑战,使以色列不得不维持“全民皆兵”的高度戒备状态。
同时,该国发达的军工产业不仅满足自需,还是重要出口支柱,进一步推高了相关支出。
紧随其后的是俄罗斯(6.9%)和沙特(6.5%)。俄罗斯的高占比反映了其面临的地缘政治压力——乌克兰危机后与西方关系持续紧张,需要维持庞大常规武力与核威慑。
同时,军工复合体在俄罗斯经济中占据特殊地位,既是就业大户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沙特的高投入则与其地区争霸有关:与伊朗的代理人冲突、也门内战直接参与、以及王室对政权稳定的高度关注,都促使这个石油王国不断加大军备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3.4%的占比。虽然绝对军费总额全球第一,但相对于其庞大的经济规模,这个比例并不算最高。
这体现了美国作为全球霸权国家的战略选择:既要维持全球军事存在(80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又要平衡国内经济发展需求。其军费结构也与别国不同,大量投入研发和高端装备,保持技术代差优势。
中国的1.7%处于全球中低水平,这个数字常引发国际关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选择将更多资源投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国防建设坚持“适度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即使保持这个比例,军费绝对值也已跃居世界第二。
欧洲国家普遍维持在1.5%-2%的区间,体现其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和“经济优先”的发展战略。但俄乌冲突后,德国等国家已宣布提高军费占比,预示欧洲可能进入新一轮军备调整期。
发展中国家呈现两极分化:印度(2.2%)、土耳其(1.9%)等地区大国保持较高投入,而许多非洲国家因经济困难占比普遍低于1.5%。这种差异反映出各国对安全威胁的感知程度和经济承受能力的不同。
很多网友关注乌克兰在这项指标上的投入,但由于经济规模或人口规模限制,乌克兰没能出现在图表中。
前述来源的数据显示,2024年,乌克兰GDP为1900亿元,但用于军费支出的金额高达650亿元,军费与GDP的比例为三分之一。
从全球格局看,军费占比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各国对安全与发展的不同权衡。高占比国家往往面临直接安全威胁或怀有地区野心,低占比国家则可能享有“搭便车”的安全红利或受经济条件所限。
但数字背后还有更多故事:同样的占比,穷国和富国的实际军事实力天差地别;同样的金额,用于人员维持和用于技术研发的效果也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