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我们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懂得——爱,不是“让他听话”,而是“学会聆听”。
这篇文章,写给所有在养育中感到无力、焦虑、委屈的父母。愿你在文字中,慢慢看见:那些让你焦虑的,其实正是成长的起点。
🥕“我明明是好心的啊!”这些年,与很多家长打交道,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事实:很多父母,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理解“你无法用话去说服孩子按你的来。”即便出发点再好,结果往往依然南辕北辙。
我曾讲过一个比喻:小白兔觉得胡萝卜很好吃,于是热情地扔给猴子,希望猴子也喜欢。可猴子不要。小白兔却委屈了:我明明是好心啊!
再回头看,我自己是不是也常常这样?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塞给别人——尤其是自己最在意的人。
🔁不是一次,而是无数次当我真的去回望,才发现——这并不是偶尔,而是一次又一次。甚至从小时候,到成年,到如今为人父母,一直活在“别人也该这样”的逻辑里。
于是开始委屈:
“我明明是为你好,为什么你不懂?”
直到有一天,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我才惊觉——原来自己也一直活在梦里。
那些“委屈”,其实只是一厢情愿的投射。当那个理想中的对方没有照着我们的期待回应,我们感到的,不只是受伤,而是——自己的认知被撞碎了。
于是陷入循环:情绪化、逃避、固执……再重复。
🌱意识到,只是开始如今我知道,意识到问题,并不代表就好了,而是刚刚开始。
当我认真去看自己成长的过程,才发现——每一步都如此,一次次在循环里打转,就像“一头蒙着眼的驴”。
可惜的是,这就是我们的模式。它深深地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很多时候,也不是没想过要换种方式。只是——晚上脑海里千百遍,白天醒来,还是那一遍。
一次次的挫败、挣扎、灰心,最后,干脆“认了”。
就像那头绑着腿脚的小象,长大后早已能挣脱,却被过去的绳子困住。
而“意识到”,仅仅只是看见了那根绳子。
要摆脱,还得靠一次次真实的行动,在动的过程中,重新唤醒自己。

也正是那一刻的“看见”,让我明白:那些让人痛的经历,其实不是坏事。
它在提示——旧的世界观、旧的认知,走到边界了。
要换一种方式去理解世界。
就像“问题”这个词。以前我讨厌它、逃避它、害怕它。觉得“有问题”是不好的、不该有的。
但当我真正理解它,才发现:“问题”,其实是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距。
而差距,恰恰是思考、行动、成长的起点。
从那一刻起,“问题”不再是负面的、需要逃避的,而是一种前进的信号。
🧭理性,是一种面对现实的勇气当我真的理解这些词的本义,心里反而安静了。
因为终于知道:现实生活不是要“没有问题”,而是要在“有问题”中,不断解决、不断成长。
如果脑子里一直装着“我不想要问题”“我不想面对”,那就只能小心翼翼、害怕波澜,活在一个理想化的“假世界”里。
靠零星的想象在活,而不是真实地活。
而真实的世界,本来就是——问题出现、解决、再出现、再解决。循环往复,这就是生命的常态。
我想,只有当我们学会真实地面对自己,才能真正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抗拒,为什么情绪化。
他们,其实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请别再把你的胡萝卜塞给我。”
只是我们看不见,也听不着。

和孩子的相处,本质上是一场“与自己”的修行。要走进孩子的世界,要先走进真实的自己——那个并不完美、甚至有点破碎的自己。
当我们敢于面对真实的生活,才有力量跳出“我以为”的世界。
也才有能力,去面对真实的孩子、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
想到小时候看《西游记》,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就像自己那些“十万八千里”的想法。
我们不断地在和自己的“十万八千里”较劲。
直到有一天,能真实地看见生活的样子,像唐僧一样——一步一步,经过千难万险,才真正取到属于自己的“真经”。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变,而是一场反复“看见自己”的旅程。
当你不再试图说服孩子、改变孩子,而是先理解自己,那一刻起,你已经开始在成为那个真正能理解孩子的父母。
💌 共勉愿我们都能在“问题”里看见希望,在痛苦中学会温柔,在孩子的世界里,重新遇见那个更清醒的自己。
💬 留言互动你有没有发现,自己也常常“扔胡萝卜”的时刻?你是怎么慢慢学会放手、看见真实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