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是我。在此提前恭祝阅读本文的朋友,家庭和睦,万事顺利,财源滚滚,心想事成!

唐先生亲属晒出43万元医疗票据、澄清ECMO费用归属、否认“倒赚捐款”的行为,看似回应了质疑,实则暴露了更深的矛盾——当生命与规则冲突时,他的选择不是推动制度完善,而是亲手掐断了一条民间自发搭建的救命通道。理由如下:
一、投诉的代价:全行业退缩,危重患者无路可走
ECMO跨省转运已大面积停摆
事件曝光后,多家民营救护车公司因“怕纠纷”暂停ECMO转运业务,直言“宁愿不接单”。全国仅约100家机构能提供此类服务,本就稀缺的资源因一次投诉进一步萎缩。唐先生追求“程序正义”的结果,是让后续危重患者连“天价车”都叫不到。
公立医院被迫自保,医生不敢救人
西安交大一附院医生透露,如今转运ECMO患者需自备记录仪、签风险协议才敢出诊。这种防御性医疗,本质是对唐先生式投诉的恐惧——救命成了高危职业。

二、2.8万元贵不贵?关键问题被刻意模糊
ECMO在途成本究竟谁承担?亲属回应存漏洞
亲属称ECMO设备及每小时176元维护费由江西省儿童医院承担,但医院无权将百万级公共设备外借民营车辆,这属于违规操作。途中设备损耗、耗材更换、医护人力成本(两名专科医护全程监护)实际被转嫁给救护车方,也就是说,2.8万由司机代收,事后双方还会有分配,所以2.8万元被笼统定义为“车费”显然不公。
对比市场价:民营服务本就有溢价空间
公立救护车跨省转运ECMO患者受限,民营车需承担更高风险与成本:ECMO单日使用费1-3万元,专业医护团队薪酬、车辆改装费、跨省备案成本等均需分摊。南昌至上海800公里,公立无ECMO转运费约1.1万元,加ECMO后市场价普遍超3万元。2.8万元未明显偏离行情,却被包装成“宰客”。


三、程序瑕疵≠服务无效,救命时刻苛责流程是伪善
发票缺失、转账私人账户≠乱收费
救护车抵达时孩子靠ECMO吊命,司机要求先付款后发车虽显冷漠,但在生死时速中强求“开发票、走公账”无异于道德绑架。民营机构为效率简化流程是行业常态,若因此否定服务价值,等于否定所有应急灰色地带的合理性。
“未告知来源”实为推责
亲属称医生未说明联系的是民营车,但唐先生作为监护人,在委托医生协调时未主动询问资质、费用,事后却以“不知情”追责,本质是将自身责任转嫁给医方。若医生按“完美程序”层层报批,孩子能否熬过那夜?

四、真正的受害者:被堵死的生命通道
“寒蝉效应”重演,社会信任再遭重创
类似“飞刀医生被举报”事件重现:民间力量填补制度空白→患者接受服务→事后投诉→供给消失。当唐先生获得退款、舆论支持时,更多家庭将面对“给钱也无车可用”的绝境。
混淆真问题:该骂的是制度,不是救人者
公立急救体系僵化(跨省转运限制)、民营定价无标准、ECMO资源短缺才是症结。唐先生投诉对象却是链条最末端的执行者,放过了真凶,却打断了唯一能用的救命链条。

写在最后:当救命成为奢侈,宽容比合规更重要
是的,救护车收费该规范、发票该补齐、回程空驶费是否合理也值得讨论。但在孩子命悬一线的时刻,是这辆“违规车”和“无票交易”给了他生机。苛责救命者的程序瑕疵,等于宣告“要么完美救人,要么见死不救”——而这堵高墙,终将挡住我们每个人。
投诉维权是权利,但以生死为代价的权利行使,需要敬畏。
最最后,我向唐先生再提一个问题:ECMO在途维护费是否含在2.8万中?若未包含,为何医院愿无偿承担?若已包含,亲属为何回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