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碎聊。
——明朝是最有骨气的王朝?
每当聊到这个话题,我就很无语。总有一些“大明朝沙文主义者”喊出那句二十四字口号“不和亲,不割地,不称臣,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论证明朝的硬气。

如果单论硬气,这一点确实反驳不了。
可是。那些“大明朝沙文主义者”有没有思考过:作为一个皇帝,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是夸明朝还是损明朝?
没有实力的硬气,那叫“莽夫”。一个没有实力的王朝硬气有什么用。硬气能当天下臣民的吃喝拉撒吗,能保证江山社稷千秋稳固吗?
一个将亿万臣民生死系于皇帝一人的王朝,不是“愣头青”。就算你是一个愣头青,如果没有法律的限制,当你遇上打不过的对手时,还支棱着脑袋、梗着脖子说“有本事,你打死我试试”。你看对手会不会打死你。
明朝不是硬气吗,不是在该低头的时候,不低头吗?土木堡事变,就把你皇帝给逮了。甲申事变,就把你皇帝给打死。“庚戌之变、己巳之变、丙子虏变”说把都城给围了就围了。你不谈和、不妥协,你就去“瓦剌留学”,就去煤山上吊去。
治理一个王朝,不是靠一腔硬气就行的,靠的是脑子和智慧,能用“外交”解决的问题,为什么非要用战争来解决。
这是一个成本的问题。
“大明朝沙文主义者”眼中瞧不起的宋朝,比明朝高明出何止一百个段位。
举一个例子。《澶渊之盟》后,宋辽约定,每年向辽国支付银10万两、绢20万匹,合计30万岁币。《重熙增币》后,作为调解宋夏争端的服务费,追加银绢各10万,总数达到50万岁币。
但你看两宋岁入维持在一亿贯以上,50万岁币约是宋朝岁入的0.5%。
用微乎其微的财政总收入,维持两国之间百年没有大规模战争,没有大面积臣民伤亡,这笔买卖还不够划算吗。
明朝三次加饷。万历四十六年加征辽饷,一年520万两。崇祯十年加征剿饷,一年330万两。崇祯十二年加征练饷,一年730万两。这还不算战争造成的人口损失,一次加征能抵得上宋朝多少年岁币。
哪怕是汉唐的和亲政策,虽然对参与和亲的公主们有点残忍,但用一个公主,换一场战争的杀戮和钱财支出,甚至是亡国的代价,无论怎么算,它也是一笔很划算。

前朝们给明朝提供了无数案例,明朝朱家皇帝就是一意孤行。不和亲、不赔款,就跟你硬干。
如果不是这样的“愣头青”性格,崇祯当机立断拍板南渡,朱家国祚至少能再坚持一百年。
这一点不是扒瞎话。论个人素养,明朝皇帝再暴躁、再拉垮,也比司马家的口碑要好无数倍,东晋坚持了103年。论前金和后金实力对比,后金绝对比不过前金,南宋最后把前金给熬死了,硬生生挺了152年。
做人做皇帝谁不想有骨气,前朝皇帝们谁愿意低三下四称臣纳贡。可是,你在打不过、耗不起的前提下,只能采取“缓兵之计”,我先给你一点点钱财,把你给稳住,买一二十年的和平,给自己争取振作图强的时间,到有实力与之一战时,再把过去丢了的面子找回来,不就行了吗?
所以,“明朝亡国”亡的令人扼腕叹息,也令人一点不足惜。它这个亡国没有任何意义,你崇祯不是金哀宗完颜守绪、后唐末帝李从珂,确实走投无路了,最后殉国,硬气一把,成就历史浓烈一笔。
崇祯比起前朝殉国的皇帝,可是一片大好形势,硬气个什么劲,你跟谁置气?如果你不是皇帝,你愿意“引刀成一快”,没人拦着你。
可你是一个天下臣民系于一身的皇帝。你一死,最要命的是天下大乱,隐藏在帝国众生中的人性之“恶”就会被释放出来,军阀崛起,各怀鬼胎,包括酿成了后来清军入关“嘉定三屠”“扬州三日”这些人间惨剧。
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拿“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歌颂崇祯,没把他和多尔衮一起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已经算是轻饶了他。
如果崇祯别当愣头青,乖乖南渡,或者把太子送到南京,南明十八年那些悲剧完全可以避免或者减缓。
但是偏不,就是死给你们看。不但自己死,还要拉上无数臣民一起死。

说到底,明朝是一个严重低效率、低质量的王朝,遇到问题时,总喜欢用最昂贵的成本去解决。
“庚戌之变”俺答犯边时,就是为了让明朝开放马市榷场,俺答来换点生活必需品。包括海盗泛滥,也是因为禁海禁的太死,尾大不掉的倭寇有几个是真正的倭寇,绝大多数是沿海百姓想出海赚点外快,朝廷不允许,就花钱雇一帮日本浪人来跟你对着干。
看起来平定东南“倭乱”荡气回肠,但维持一支常备军就为了应对一伙不定时上岸抢掠的海盗。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你一松懈,他就来抢。你一来平寇,他就逃到海上,这成本得有多高。
可如果适当放宽一下海禁,完全可以省去太多不必要的支出和麻烦。
也先来谈过、俺答来谈过、李自成来谈过、皇太极来谈过,明朝皇帝统统一句话,拒不议和,死干到底。
开一个榷场、送一点岁币或嫁一个公主,来争取中兴的时间,等把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伙人平定了,把战马养肥了,把京三营练出来了,把辽东加固了,再回过头来干后金,这样不香吗?
就这。仍有大量“大明朝沙文主义者”嘲笑清朝呢,明朝皇帝干的这些事儿,有时候还不如慈禧太后。老太后一咬牙一跺脚,撂下狠话,同时向十一国宣战。结果,人家怕你了吗,就打你怎么着吧,直接把你打出皇宫,撵到西安避难去。
当皇帝比的不是硬气,而是智慧。
对百姓来说,皇帝存在的意义是,他们交点岁赋养着皇帝和士大夫,让他们发挥智慧的头脑,带领大伙过上安稳的太平日子,不是成为你明朝皇帝展示骨气的“殉葬品”。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认可的话,不妨点一点“大拇指和小心心”关注支持一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