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媒体聚焦财政供养人员现状:官方频提严控规模,专家警示避免“一刀切”缩减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2023年10月17日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3年10月17日,第一财经发布《财政供养人员呈上升态势》专题报道引发社会广泛讨论。该报道援引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张军、马欣榕、刘志阔团队在《经济学(季刊)》发表的《中国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估算与结构分析》研究成果,揭示了2004年至2020年间我国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从约5000万人增长至6846万人的演变轨迹。研究团队特别指出,尽管总量持续增长,但增速已从2010年前的年均5%降至2020年的不足2%,呈现明显的"增速换挡"特征。

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结构变迁密码。刘志阔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相较于绝对数值的变化,财政供养人员的结构性特征更具政策启示意义。数据显示,在职编制内人员规模在机构改革推动下已实现稳中有降,而离退休人员占比从2004年的28%攀升至2020年的近40%,编外人员数量更是在2018年较2004年实现翻倍增长。这种结构性变化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西高东低"特征——人口流出地区如西部某县2019年常住人口3.02万却供养着6000余名财政人员,形成1:5的"官民比";而东部经济强镇虽经济总量超千亿,却因编制限制面临基层人手短缺的困境。

这种空间配置失衡的深层成因值得深入剖析。研究团队发现,我国财政供养人员三分之二集中在市县及以下基层政府,其中人口流出地区因产业基础薄弱、财政自给率低,过度依赖转移支付维持机构运转,形成"越养人越缺钱"的恶性循环。以山西娄烦县为例,该县通过机构改革将县委机关从9个精简至6个、政府部门从26个压缩至16个,通过"职级晋升换职务下降"的制度设计,既实现了机构精简又保障了人员待遇,每年节约财政支出数千万元。这种"软着陆"式改革在青海、湖南等多地推广,形成可复制的基层治理经验。

技术进步与人口变迁正在重塑财政供养需求的底层逻辑。税务系统改革提供了生动案例:自2018年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后,全国税务系统在职人员从74.02万降至2024年的65.04万,降幅达12.13个百分点。这种"减人不减效"的改革成效,得益于电子税务局的普及和大数据征管系统的应用。同样,在浙江义乌等经济强镇,通过"镇管社区"模式将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既缓解了编制紧张问题,又提升了公共服务质量。

政策制定者已敏锐捕捉到这些结构性矛盾。2023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5%比例精减,收回的编制重点投向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地方层面,湖南郴州建立"人员编制动态监测+财政支出刚性约束"双轨制,2023-2025年撤并机构112个,精简人员3021人,节约开支1.2亿元,编外人员年节支超2000万元。这种"以经费杠杆倒逼机构精简"的机制创新,为破解"财政供养负担重、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难题提供了地方样本。

值得关注的是,严控财政供养规模绝非简单"砸饭碗",而是需要系统性的制度重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国家治理》杂志撰文指出,应探索公务人员与常住人口比例式削减机制,将财政资源更多投向民生保障。这种思路在山东事业单位改革中已见雏形——通过清理1336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收回事业编制1.3万余名,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推动了政企分开。

从更深层次看,财政供养规模优化与政府职能转变互为表里。政府工作报告将"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置于"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框架下,前承"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地方培育财源",后启"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形成完整的政策逻辑链。这种政策设计旨在破解地方财政收支紧平衡困局,特别是在房地产深度调整、消费待提振、产业转型的多重压力下,通过"节流"与"开源"并重,实现财政可持续性。

人口老龄化加速为优化财政供养结构提供了特殊窗口期。随着退休人员数量增加,如何通过延迟退休、弹性退休等制度设计,既保障退休人员权益又避免养老金支付压力,成为政策设计的新课题。同时,编外人员规范化管理也迫在眉睫——尽管其规模相对较小,但增长势头需通过完善聘用制度、强化绩效管理加以引导。

地方改革实践已形成丰富经验图谱。山西、青海的人口小县机构改革通过"大部制"整合减少部门利益壁垒,降低沟通成本;浙江"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模式将县级资源向乡镇下沉,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又减少行政层级;广东"数字政府"建设通过流程再造释放编制资源,实现"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这些探索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目标:构建与人口流动相适应、与治理需求相匹配、与财政能力相协调的财政供养体系。

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财政供养人员规模控制普遍遵循"小政府、大社会"原则,通过购买服务、社会治理等方式转移政府职能。我国在此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避免"一刀切"式减员,而是通过绩效考核、岗位分析等科学方法确定合理规模。正如研究团队所建议,财政供养人员分配与考核应以人均指标为依据,提高常住人口与公共服务的匹配效率。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到2018年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四个不得"编制纪律,再到2023年机构改革方案提出5%精减比例,政策脉络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种持续性改革既体现了政策定力,又彰显了问题导向的改革智慧。

展望未来,财政供养规模优化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结构优化重于总量控制,通过离退休人员管理创新、编外人员规范管理实现"瘦身强体";二是空间配置更加均衡,通过人口流动趋势预测、区域功能定位调整实现"人随事走、费随事转";三是治理效能持续提升,通过数字化改革、流程再造实现"减人不减效、减人不减责"。这种转型既是应对财政收支压力的现实选择,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这场静水深流的改革中,每一个数据变动都牵动着民生福祉,每一项制度创新都考验着治理智慧。当财政供养体系真正实现"精干高效、保障有力、调控有度",当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服务,我们或许就能读懂"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背后更深层的民生逻辑——这既是对历史负责的改革担当,更是对人民期待的郑重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