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冬雪多不多,就看十月初十”,11月29号十月初十,今冬雪大吗?

推荐语:“冬雪多不多,就看十月初十”,11月29号十月初十,今冬雪大吗?十月初十的清晨,村子里弥漫着一股紧张而期待的
推荐语:“冬雪多不多,就看十月初十”,11月29号十月初十,今冬雪大吗?



十月初十的清晨,村子里弥漫着一股紧张而期待的气氛。老人们早早地就站在院子里,仰着头望着天空,嘴里念叨着那句流传了几百年的谚语:"冬雪多不多,就看十月初十。"今年的十月初十正好是11月29日,这个日子对庄稼人来说,比过年还要重要。

张老汉蹲在自家门槛上,粗糙的手指不停地搓着一把旱烟。他今年六十八了,在这片黄土地上活了一辈子,最信的就是这些老辈人传下来的话。"老张,今年这天儿看着咋样?"隔壁的李婶挎着菜篮子路过,忍不住停下脚步问道。张老汉眯起眼睛,把烟袋锅子在鞋底上磕了磕:"云走得急,风也紧,怕是要下雪。"

村口的老槐树下已经聚集了不少人。王老师推了推眼镜,他是村里小学的教师,平时最爱跟老人们较真。"这谚语有科学依据吗?"他问道。李大爷拄着拐棍,不紧不慢地说:"你小子懂什么?我爷爷那辈就这么传下来的。五三年十月初十下了雪,那年冬天雪埋到了膝盖;七六年这天晴得跟镜子似的,结果一冬没见几片雪花。"周围的老人们都点头附和,他们每个人的记忆里都装着几十个这样的例子。

中午时分,天色突然暗了下来。先是零星的雪粒,接着就是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孩子们欢呼着在雪地里奔跑,大人们却面面相觑——这雪来得太早了,而且这么大。村委会的大喇叭突然响了:"各位村民注意,接到县里通知,今年可能是冷冬,大家要提前做好防寒准备......"

接下来的日子印证了十月初十的预兆。才进腊月,一场接一场的大雪就把村子裹成了白色。张老汉家的老房子被雪压得吱呀作响,他不得不每天上房顶扫雪。村里的道路被积雪阻断,镇上的救灾物资只能靠拖拉机一点点往村里运。王老师被困在学校里,和十几个住校的孩子一起,靠着之前储备的粮食过活。

最让人揪心的是大棚里的蔬菜。村里这几年刚搞起来的温室大棚,本来指望冬天能卖个好价钱。可连续的降雪让光照严重不足,再加上低温,一大半的秧苗都蔫了。种植大户赵建国蹲在大棚里,看着发黄的西红柿苗,这个四十多岁的汉子竟然抹起了眼泪:"投进去的二十多万啊,全完了......"

但大雪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往年这个时候,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今年因为大雪封路,反而都留在了家里。久违的热闹又回到了村子:张家嫁闺女,李家给老人做寿,王家的小孙子满月......酒席一场接一场,久违的亲情在白雪覆盖的村庄里重新升温。就连常年在外打工的小伙子们,也帮着村里扫雪、修路、照顾孤寡老人,找回了小时候过冬的感觉。

正月里,县里的农业专家终于踏着积雪来到了村里。在村民大会上,他推了推眼镜说:"'冬雪多不多,就看十月初十'这个谚语,其实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农历十月初通常在公历11月中下旬,这个时候如果出现降雪,往往意味着极地冷空气已经南下,冬季风势力较强,容易形成冷冬......"王老师在下面认真地记着笔记,准备开学后给孩子们讲这堂生动的气象课。

雪一直下到了二月二龙抬头。当第一缕温暖的阳光融化屋檐下的冰凌时,整个村子都松了一口气。虽然经历了严寒,但村里没有冻死一个人,没有饿死一头牲口。老人们说,这是祖宗保佑;年轻人则笑着说,多亏了现代科技。

开春后,政府送来了大棚补助款,农技站的技术员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在冷冬后恢复生产。赵建国的大棚里,新一茬的秧苗已经冒出了嫩芽。张老汉站在地头,看着正在化雪的田野,对孙子说:"记住啊,冬雪多不多,就看十月初十。老话能传这么多年,总有它的道理。"孙子点点头,把这句话记在了手机备忘录里。

这个冬天,古老的谚语又一次被验证。但村民们明白,比预测更重要的是如何应对。大雪带走了很多,也留下了很多——它带走了温室里的蔬菜,却留下了邻里互助的温情;它压垮了老旧的棚舍,却让分散的家人重新团聚。在这个气象卫星满天飞的时代,十月初十的雪也许不再神秘,但它提醒着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永远要保持敬畏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