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和王:在虚无中造舟——邢之诺的《活着》与当代人的精神突围

在虚无中造舟——邢之诺的《活着》与当代人的精神突围作者:和王我真读懂了这首诗吗?反复在心中自问。带着三分忐忑、两分傍徨和

在虚无中造舟

——邢之诺的《活着》与当代人的精神突围

作者:和王

我真读懂了这首诗吗?反复在心中自问。带着三分忐忑、两分傍徨和一分犹豫我深深陷入自我怀疑,也深深沦入她的诗境。当暮色吞没城市轮廓,我们每个人都成了邢之诺诗中的那片羽毛——在存在的洪流中漂浮,在意义的边缘徘徊。这首以《活着》为题的诗,恰似一柄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精神困境。

一,空心时代的清醒者

"我空得像片羽毛"——这七个字道尽了物质丰盛时代的精神贫困。在"摩天大楼高傲地吐出男人和女人"的异化图景中,人沦为被城市吞吐的物件,在"棋盘般阡陌交错"的街道上被动移动。这种"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消费主义狂欢、人际关系物化后的必然结果。

然而邢之诺的深刻在于,她笔下的"空"并非终点,而是起点。那个"眼神迷茫,却昂首阔步的假小伙",以行走的姿态完成着对虚无的抵抗。迷茫而不沉沦,清醒却不绝望——这正是现代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二, 从牢笼到星空的超越

诗歌构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维度:横向的是"街道棋盘"的物质牢笼,纵向的是"宇宙流动的光毯"的精神出口。当诗人"渐渐虚无为一粒尘埃,邈邈乎于太空这条无涯历史长河",她完成的是一次惊人的精神跃升。

这种从尘世到星空的视角转换,让人想起康德墓碑上的铭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邢之诺通过诗意的超越,在有限中触摸无限,在瞬间中体验永恒。

三,活着:在问号与叹号之间

"活着?活着!"——这两个紧邻的短语,一个疑问,一个断言,构成了整首诗的精神枢轴。从傍徨到坚定,从质疑到承担,这简短的语言转换背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存在抉择。

就像诗歌结尾处"潘朵拉之盒"的隐喻,在释放所有灾难之后,底部依然存留着希望。那"渺丝似的诱惑",不是别的,正是人类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火。尽管认识到生活的"残酷、无奈、笨拙",诗人依然选择以"征服的目光"注视黎明前的黑暗,这种姿态本身就是对荒诞世界的诗意反抗。

四,当代启示:在虚无中建造意义

在意义消散的后现代语境中,邢之诺的《活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珍贵的生存智慧:不是通过逃避虚无来获得慰藉,而是带着虚无继续前行;不是在孤独中自我放逐,而是在孤独中保持思考;不是期待生活给予现成的答案,而是在追问的过程中活出答案。

当小贩的吆喝成为存在的注脚,当思考者在街头梦游般飘过,这首诗完成了它对时代最犀利的诊断:我们建造了最宏伟的都市,却迷失了安置灵魂的路径。但即便如此,诗人依然选择"昂首阔步",这不是胜利者的凯旋,而是觉醒者的尊严。

每一个在暮色中独行的现代人,都能从这首诗中照见自己的影子。我们都是那片羽毛,但可以选择飘落的方向;我们都是那粒尘埃,但可以在宇宙的光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活着,就是在认识到所有局限后,依然选择深情地走过这片土地——这,就是诗人邢之诺留给我们的生存启示。

另附原诗以共赏:

《活着》

作者:邢之诺

记:——听小提琴《辛特勒的名单》有感。

暮色中很多故事,

暮色中很多角色。

摩天大楼高傲地吐出男人和女人,

霓虹灯妖媚地挑逗我。

街道棋盘般阡陌交错,

各种棋子四面八方散开又聚合。

我空得像片羽毛,

在这片混沌的汪yang中,

随着潮起,随着潮落。

陌生人,

你们不认识我。

我只是个孤独的思考者,

以诗人的多情,

观察世界,研究活着的哲学。

世界不经意地瞟瞟我:

一个眼神迷茫,

却昂首阔步的假小伙,梦游般飘过。

多麽想读懂你,

你却报我冷漠。

我想起‘佛说’,或许少了次回眸,

你我就永远形同歧路。

缘一定在某个角落,

捂嘴哧哧笑我。

五光十色的都市愈夜愈寂寞,

欲望中沉沦或欢歌;

万万千千个独舞共舞的灵魂,

汇成一潭悲欢离合。

明月如镜,映照千古岁月,

星宿如烛,超渡众生之惑。

宇宙流动的光毯包裹着我,

渐渐虚无为一粒尘埃,

邈邈乎于太空这条无涯历史长河。

活着?活着!

周而复始在,

街边小贩夸卖的悲凉吆喝。

虽然残酷,虽然无奈,虽然笨拙,

却很真实。

或许,这就是生活?

犹如打开又闭合的潘朵拉之盒,

因为那缕渺丝似的诱惑,

让多少和我一样的厌世者,

以征服的目光,

盯着地平线上东方与黑夜之搏。

另附邢之诺简介:女。祖籍南阳,现居北京。斋号“冷逸轩”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家、诗人、音乐评论者、朗诵者、美国FENIX360(霏尼克斯)全球艺术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