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东北解放军的特殊兵团,清一色日本人组成,幸存者受邀参观阅兵庆典

2019年,一位叫小林宽澄的日本老人与世长辞。第二天,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布了讣告,对这位离世的老人进行了哀悼。四年之前,

2019年,一位叫小林宽澄的日本老人与世长辞。

第二天,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布了讣告,对这位离世的老人进行了哀悼。

四年之前,他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并受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接见,又在次日参加了阅兵仪式的观礼。

中日两国素来仇怨颇深,为什么中国官方要如此礼遇一个日本人?

原来,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日籍解放军。

在解放军的辉煌战史中,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一支由日本军人组成的特殊部队,曾与东北解放军并肩作战。

他们脱下侵略者的军装,转而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用曾经瞄准中国人的枪炮,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他们的足迹,跟随着四野的战旗,从东北一路向南。他们中的许多人亲历了四平血战、

由此,我们揭开一个不为人知群体的秘密。

1945年8月,日本战败,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曾经的日本傀儡“满洲国”,也瞬间土崩瓦解。

数以百万计的日本侨民和军人,滞留在中国东北。

这些人当中,有相当数量的的部队技术人员。

关东军战败前,曾在东北建立 130 余座兵工厂、200 余所医院,仅兵工厂技术人员就达 1.2 万余人。

“满洲开拓团”滞留人员约 15 万人,其中大量青壮具备农业、机械技能。

根据国民政府的安排,大部分日本人战后被陆续遣返回国。

但是,并非所有的日本侨民都回到自己的国家。

一部分日本人选择留了下来。

当时日本国内,因战争破坏严重,陷入粮荒与失业潮,经济萧条,部分滞留人员担心 “回国即失业”,更倾向于在华寻找稳定生计。

亦有部分日本人反战情绪强烈,对政府发动战争的行为非常不满。

比如日军士兵小林宽澄加入反战同盟,呼吁更多日军停止战争。

根据当时东北9省14个市的粗略统计,留下的日本人至少有12016人,而实际人数远超此数。

而当时的东北,存在着两股势力——国民党和共产党。

国民党对滞留日本人比较粗暴,视他们为战败国战俘,像犯人一样看管和遣送,引发了日本人的不满。

而共产党自抗战时期就坚持 “优待俘虏、区别对待”,对非战犯人员优先 “争取合作”,为后续吸纳奠定基础。

当时的中共,对于技术人才实在是太欠缺了。

抗战后期,我军全军仅有约 3000 名医护人员,平均每 1000 名士兵配 1 名医生,远低于国民党军队1:300。

军工生产能力极弱,1946 年东北解放区仅能生产步枪子弹,无法修复火炮或坦克。

解放区面临 “粮食短缺” 问题,农业机械化程度几乎为0。

而滞留日本人中则大量技术人才。

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在战争结束后,以医生、护士、工程师、技术员甚至宣传队员的身份,融入了四野的各个单位。

他们不再是“日本人”,而是“日本籍官兵”,是革命队伍里的“同志”和“战友”。

数据显示,解放区军区卫生部吸收约7200日本人、军区军工部约2000人、军区军需部约900人、其他军区系统约1500人。

东北解放区这种大规模、成建制的留用,并将其直接编入军队单位的做法,显得尤为独特和大胆。

据辽宁省档案馆的资料记载,到1949年,东北军区军工部留用的186名技术人员中,日本人就有103人,占比超过55%。

在战火纷飞、百废待兴的年代,这些掌握着现代医疗、军工、后勤技术的日本人,成为了新生的革命军队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