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嫦娥”落月、“天和”驻空、“北斗”组网,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6430家,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中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必须赢的“二次工业革命”。从“造得出来”,到“造得更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智造”。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跻身前十名。今天之中国,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越发凸显,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成为创新“策源地”、新技术加速落地的“催化器”,实现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创新中心”的跃升。
这场变革,正是“新型工业化”。它的新不只是技术,更是系统——要让创新能被快速识别、信任、复制、放大。而金融,正是支撑这一系统的关键力量。
2025年10月16日,建设银行在北京举办“向‘新’而行,建‘工’利业”支持新型工业化“善建智造”服务方案发布会。
建行董事长张金良宣布,未来三年,力争为各类制造业主体提供融资规模超过5万亿元,推进六大专项行动,构建六大产品体系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金融角色
中国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金融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银行资金投放,支撑钢铁、煤炭、电力等重工业起步,到改革开放后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为乡镇企业、外资制造业提供了融资血脉,再到今天金融服务体系全面转向“新型工业化”,通过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数智化风控等手段,为新材料、智能制造、数字产业注入持续动力。
如果说传统工业化的核心是“物质流动”——用能源、劳动力、资本堆出产能与规模,那么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信息流动”——让创新在企业、产业、社会之间高效传播。
从世界范围看,金融始终是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它通过资本聚集、风险分担和信息传导推动技术扩散与产业升级。而在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后,金融的角色正在从“资金供给者”转变为“创新驱动者”和“生态构建者”。
在新型工业化有关创新信号的传导中,金融服务不再只是提供资金,而是构建了一种机制,成为创新体系中的感知器、放大器与连接器,这种机制能够仔细地识别出微弱的创新信号,让它穿透噪声、被看见、被信任、被复制。
要想理解这种变化,不妨想象这样一种机制,当一家初创企业研发出突破性技术,投资机构捕捉到信号,资本流入;银行看到供应链需求,提供信贷支持;政策性基金进入中试环节,放大成果;产业链上下游同步升级。
这也正是金融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角色。
当今的金融不仅要支持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更要以数据、算法和绿色标准为纽带,服务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和低碳转型。它通过科创金融、产业基金、供应链金融等新机制,发挥信号的作用,把资本引向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几年前,南京蔚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遇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这家专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企业,技术领先、方向新锐,但在最需要资金的时候——没人敢投。
“风险太高、看不懂、周期太长”,几乎成了所有投资人的共识。那时,蔚蓝智能的创新信号太微弱,就像一个还没被完全“解码”的信息,被噪声掩盖在市场之外。
转机出现在建行的出现。
凭借科创企业评价体系,建行对蔚蓝的技术潜力进行了量化分析,给出了第一笔授信。这不仅是一笔贷款,更是一种信任背书——信号被放大了,社会的信任开始传导。
随后,风险投资机构陆续跟进,企业顺利渡过芯片短缺期。建行的服务也从授信延伸到财务管理、上市辅导、股权撮合等一站式金融支持。如今,蔚蓝智能已成为江苏省“专精特新”标杆企业。
美国的工业体系,靠的是“资本—创新—市场”的循环系统。德国制造业集群(比如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形成了“地方金融+产业协会+技术研究所”的闭环。纵观来看,国外的新型工业化共同点不是多投钱,而是金融制度懂创新、资本市场懂长期、社会机制敢容错。
因此,新型工业化背后的大国竞争,实际上是一场经济信号系统的重构,它所比拼的不是“物质流动”的效率,而是“信息流动”的效率:谁能降低噪声、放大信号,谁就能掌握未来的竞争力。
金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建行答卷
从1954年因服务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应运而生,建行分支机构覆盖“一五”期间全部156个重点项目和694个单项重点工程所在地,为国家“守计划、把口子”,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信贷、基础设施融资以及上世纪九十年代支持国有企业改制、装备制造升级,再到今天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金融“五篇大文章”——每一次中国工业的跃迁,建行从未缺席。
在支持新型工业化“善建智造”服务方案发布会上,建行董事长张金良表示,面对新型工业化这一时代课题,建行将主动作为、靠前发力,发挥全集团特色优势,构建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聚焦重点任务,实施精准滴灌,争做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
“哪里有建设,哪里就有建设银行”,这是建行对时代诉求和监管号召的有力响应。
2025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优化金融工具、引导长期资本、强化供应链金融、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推动金融角色发生根本转变——从产业的“外部供血者”,进化为嵌入创新链条的“内在要素”。
新型工业化并非“另起炉灶”,而是工业化与金融体系的再次高水平协同——金融需要从“输血”走向“赋能”,从“外部支持”走向“内在驱动”。
与此同时,必然伴随着银行服务模式的升级,从过去追求“规模扩张”到注重“结构优化”,从以“资产为中心”的信贷中介,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态伙伴。
在建行支持新型工业化“善建智造”服务方案发布会现场,浙江万宏控股创始人郑建龙说,建行没有把万宏当成普通的“贷款客户”,而是看作“新型工业化的参与者”,这种“金融服务跟着产业需求走”的支持,比资金本身更让企业有底气。
郑建龙回忆:“技术上能攻关,但没人敢投。建行用科创评价体系理解了我们的潜力,给出了第一笔贷款,那不仅是资金,更是一种信任的信号。”
在徐工集团的案例中,建行的支持则更像产业级的“神经回路”:“从最初8000万元贷款到如今授信230亿元,建行帮助徐工完成从技术创新到全球化布局的跃迁。”
这些精准、高效的金融支持,成为徐工集团能够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稳步前行的重要保障。
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金融国家队,建行依托“商投行一体化”“境内外一体化”的协同机制,旗下建信投资、建银国际、建信租赁、建信基金等专业子公司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生态。
建行制造业贷款占比连续六年稳步提升,余额突破3.5万亿元,较上年末高速增长18.1%,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超过50%,服务客户近40万户。

六大行动
未来3年,力争为各类制造业主体提供融资规模超过5万亿元!
这是建行对新型工业化的金融支持承诺!目标有了,也要有针对性的行动方案。
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并不只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体系革命。它要面对的挑战,是从研发到生产、从链条到市场的六大痛点:资金周期短、创新风险高、转型成本大、链条协同弱、区域差距大、国际化受限。
建行的“建工长融”、“建工科创”、“建工升级”、“建工链融”、“建工集群”和“建工跨境”这六大专项行动,正是针对这六个难题的系统性解法。
新型工业化的企业,大多处在研发密集、投入高、回报慢的阶段,传统短期信贷难以匹配。“建工长融”行动,以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资金供给为核心,让金融的“血液”能覆盖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让企业敢于投入、安心创新。
科技型企业往往轻资产、重研发、波动大,传统金融体系“看不懂、算不清”。“建工科创”行动,以科创评价体系为抓手,打通“股、贷、债、保、租”五大通道,让金融懂得识别科技创新的价值。它让信号被看见、被放大,让创新者不再孤单。
设备更新、智能改造、绿色转型,都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修课。“建工升级”行动,通过设备更新贷、科技研发贷、融资租赁等服务,叠加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帮助企业轻装上阵,推动从“制造”向“智造”加速跃迁。
新型工业化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升级,更关乎整条链的协同。“建工链融”行动,打造覆盖上下游各环节的供应链金融体系,让金融成为“强链、补链、延链”的“黏合剂”,增强产业链韧性,保障产业生态稳定运行。
新型工业化强调产业集群、区域协同。“建工集群”行动,围绕先进制造业等集群,以“一群一策”为原则,提供覆盖政府端、企业端、消费端的全链条服务,成为产业集群的“驱动器”,推动区域创新网络加速成型。
新型工业化的中国制造,终究要走向全球市场。“建工跨境”行动,以建行的全球网络和跨境金融能力为支撑,为企业提供综合化金融解决方案,成为企业“走出去”的坚强后盾和可靠伙伴。
总结下来,六大专项行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长融”输送血液,让企业活力不断;“科创”放大信号,让创新可被识别;“升级”释放动力,让产业向上生长;“链融”联通体系,让协同更顺畅;“集群”聚合能量,让区域形成生态;“跨境”延伸触角,让中国制造连接世界。

从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从供血到赋能,建行的角色在变,使命未变。
七十多年来,建行始终与中国工业化同行。它陪伴过基础设施的崛起,见证过制造业的成长,也正在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新型工业化,不只是制造业的升级,也是金融业的再造。在服务制造业的每一笔融资、每一次科创识别、每一条供应链联动中,建行都在重塑自己的能力栈:从“授信”走向“投研+风控+科评”的一体化,从“资产表”走向“能力表”。
可以预见的是,建行将继续以金融之力,在成就工业化的同时,也帮助建行完成自我进化——从资金提供者,成长为产业生态的组织者与价值共创者。
在这场风起云涌的新型工业化征程中——建行,将一直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