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月23日当天下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平静被一封邮件彻底撕裂,没有铺垫,没有解释,只有冰冷的几个字:“三十分钟内,收拾东西,立刻走人。”
没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清洗行动”,在几小时内席卷整个国家安全委员会,超过300名官员被扫地出门,其中还不乏反华分子……
美国“鹰派”落幕
这场清洗,被视为特朗普第二个任期中最具标志性的动作之一。如果仔细翻看被扫地出门者的名单,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共同点:那些在对华政策上力主对抗、最鹰派的人物,几乎无一幸免。
这波“清场”行动,首当其冲的就是与特朗普有过摩擦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他被明升暗降,赶到了联合国。
还有那些曾经具体操刀对华技术封锁和军事压力的幕后推手们,比如NSC里那个一度声名赫赫的“涉华小组”,技术大拿戴维·费思,有着军情背景的伊万·卡纳帕蒂,这次都在劫难逃。
白宫亚洲事务高级主任简以荣更是亲口证实,整个负责中国事务的团队被连根拔起,整个办公室,就剩下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待着。这让人想起更早的时候,那位曾经冲在反华最前线的贸易顾问纳瓦罗,也是在中美贸易谈判的关键时刻被换下了阵。
那些围绕在特朗普身边,整天鼓吹对华经济“全面脱钩、彻底封锁”的强硬派,正以一种令人咋舌的速度,消失在权力舞台的中央。他们曾是决策核心的座上宾,如今却成了这场政治飓风中最先倒下的枯叶。
这场大清理并非没有预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特朗普长期以来就对白宫内部那些他认为没有对他完全服从的“深层政府”心存疑虑,不止一次嚷嚷着要“裁员”。大家一开始听听就算了,觉得不过是些气话,谁能想到,他居然真的会以如此绝情的方式,付诸行动。
这背后盘根错节,动机复杂:一方面,这是特朗普赤裸裸地收拢权力,削弱那些他眼中束缚手脚的专业机构,把决策权牢牢抓在自己一个人手里。另一方面,这也有精打细算的一面,那些在他看来职能重叠、浪费钱的人,自然成了下刀的对象。
当然,更少不了的是明显的政治报复,那些曾经让他难堪,或者他认为背叛了他的官员,现在都得付出代价。他似乎越来越看重那些对他言听计从、不打折扣执行命令的人,哪怕这些人根本没有什么丰富的外交或政策经验。这种“唯忠是用”的逻辑,正在一步步挤走传统的专家治国模式。
在特朗普看来,这些出局者没能交出让他满意的答卷。回头看看,在对华经贸对抗的第一阶段,围绕在他身边的强硬派们出了不少主意,结果却没让共和党皆大欢喜——美国最后还是坐上了谈判桌,企业界也是骂声不断,甚至还把国内搞得鸡犬不宁,引发了地方和中央的冲突。
这些政策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很可能就是特朗普对那些幕僚失去信任,决定要“换个玩法”的重要原因。
而现在,通过这场惊天动地的人事洗牌,特朗普是在清楚明白地告诉全世界:未来美国的对华政策,不再依赖那些机构里的集体智慧,更要看他老人家个人的判断和“直觉”。
东方机遇
然而,这种拍脑门式的决策模式,正把美国对华政策推进一片未知的迷雾。想想看,NSC这个曾经高度专业、负责制定复杂对华战略的智囊团,如今被彻底肢解,那套原有的、系统性的决策机制也就随之坍塌。
未来的美国对华方针,其稳定性和专业性将面临严峻考验。决策过程很可能变得跳跃、充满了变数,甚至出现今天说东,明天说西的自相矛盾局面。
虽然国务卿、国防部长这些鹰派大佬还在,他们的部门也会分担一部分NSC的工作,但要论团队的专业度和协同性,和以前的NSC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很可能形成一种“嘴上很硬,但执行起来一塌糊涂”的状况。
美国媒体为此忧心忡忡,担心总统以后完全凭感觉行事,他那些想法是不是真管用,谁心里都没底。更别提那些被突然解雇的官员,他们在匆忙离场时的情绪崩溃,曾是权力中心的一员,转瞬间就成了被抛弃的棋子。
更有深意的是,就在裁员风暴的第二天,那位曾经力挺特朗普的科技巨头马斯克,公开宣布回归商业,退出政府事务,仿佛是在用行动表达对这种执政风格的失望。
一场充满戏剧性的人事清洗,尽管根源于特朗普个人那些权力算盘和政治盘算,却客观上给遥远的东方送来了一份意外的“战略小礼包”。一个曾经极其专业、充满了敌意,系统性针对中国的政策团队,瞬间瓦解。
美国这边的涉华决策机制“熔断”,极大地削弱了他们决策的效率和威胁的精准度。这种内部政策协调能力的减弱,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户,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战略时间和回旋空间。
但这同时也提醒着我们:美国对华的强硬立场可能没变,变的是他们出招的方式——不再是机构深思熟虑,变成了个人意气用事。不再是专业分析,变成了情绪主导。
面对这样一个不再完全按照理性套路出牌的对手,中国更需要保持清醒的战略定力,不能被其表面上的强硬或突然的情绪化举动牵着鼻子走。真正的王道,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内功练好。
这包括筑牢我们自身的防御体系:无论是增强对关键资源的掌控,完善金融领域的防火墙,还是灵活运用各种外贸工具,都是硬碰硬的真功夫。
同时,要好好利用当前国际格局下,多边合作的余地。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和东盟、欧盟这些伙伴稳住关系,这些都能帮中国构建起抵御外部冲击的缓冲地带。
美国的力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失去理性。但失去理性,固然会增加危险,也会暴露出新的破绽。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找到对方逻辑和执行上的漏洞,就能把外部的压力,变成自身前进的动力。
特朗普正在加速把他那一套极端“总统制”推到极致,他试图绕开传统的决策流程和各种制约,变成他一个人说了算。从早年贸易战的突然开打,到后来提出吞并格陵兰这种看似荒诞的想法,都明晃晃地显示着他个人意愿对政策的决定性影响。
他似乎越来越不相信任何外部建议,就只信他自己的“直觉”。这种模式,短期内可能看起来效率很高,但长远来看,却埋下了深深的不稳定隐患,太容易因为个人的情绪或者偏好,导致政策失误甚至反复无常。
结语
无论这场他亲手制造的白宫人事“地震”将来会如何收场,对中国而言,这段美国决策真空和内部混乱期,确实是战略博弈中一段至关重要的喘息。未来谁能在风浪中走得更远,最终将属于那位能够在狂风巨浪中,始终牢牢锚定航向,坚守自己战略目标的旅者。
信息源:
白宫“暴力”裁员、限“30分钟离开”,特朗普为什么动国家安全委员会,2025-05-26第一财经。
限30分钟打包走人!白宫国安会“腰斩”式裁员,涉俄乌谈判的关键部门被收权,2025-05-25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