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没有高敏感的孩子?一点说不得,稍有一点否定或不同建议,就崩溃激动(哭或者暴躁)得不行了?或许您正为此感到困扰和疲惫。别急着给他们贴上“玻璃心”或“太脆弱”的标签。他们,很可能是一个高敏感孩子。
高敏感,并非缺陷,而是一种天生的气质。这样的孩子,就像拥有一套超高精度的雷达系统,能瞬间捕捉到他人细微的语气变化、环境的微弱不适、以及叙事中潜藏的情绪暗流。这套系统,是天才的摇篮——它赋予了孩子深刻的洞察力、丰富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共情能力;但若缺乏引导,也容易成为情绪的牢笼,让外界细微的波动都在内心掀起风暴。
我们的目标,不是粗暴地拆掉这套珍贵的“雷达”,也不是给他们套上冰冷的“情绪铠甲”变得麻木。真正的智慧在于,帮助孩子学会调控“灵敏度”,培养 “健康的敏感”来发挥天赋,同时建立“必要的钝感”来保护自己,从而获得真正的情绪弹性。
如何帮助“高敏感”的孩子建立“必要的钝感”?这里有四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全然接纳,为“敏感”正名
当孩子因为一件“小事”情绪崩溃时,我们最有力的动作是:共情他们,接受他们的情绪,告诉他们,你能体会到他们的难过/委屈/生气,告诉他们这个情绪很正常。而不是张嘴就训斥他们哭什么/喊什么/委屈个啥。关键点就是让孩子知道他的感受是被理解和允许的。
接纳,是改变的起点。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他的感受是真实的、是被允许的。他的“雷达”没有错,只是信号太强了。我们的共情,就像是为他超载的系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容器”,让他知道:无论外界风雨多大,家永远是港湾。这一步,奠定了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基石。
第二步:充当“翻译官”,帮孩子区分事实与感受
高敏感孩子容易将感受等同于事实。比如,朋友没和他玩,他的感受是“被讨厌了”,并直接认定这就是事实。
我们需要成为孩子的“情绪翻译官”,温和地引导他进行区分:
“我感觉到你很失落(感受),是因为刚才小明去找别人玩了吗(事实)?”
“有没有可能,他只是想玩另一个游戏,而不是不喜欢你了(提供另一种解释)?”
这个过程,就是在帮助孩子的“前额叶”(理性脑)慢慢学会去解读“杏仁核”(情绪脑)发出的强烈信号,从“我很难过,我就是失败的”逐渐转变为“我感到了难过,但这只是一种情绪,它会过去”。
第三步:设立“情绪缓冲区”,给反应一个暂停键
高敏感孩子的反应往往是即刻的、剧烈的。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创造一个“缓冲仪式”,在情绪风暴来袭时按下暂停键。
比如,可以约定:
“当感觉快要爆炸时,我们可以先深呼吸三次,像闻一朵花,然后吹灭一支蜡烛。”
“或者,你可以打个手势‘妈妈,我需要冷静一下’,然后去自己的‘冷静角’待五分钟。”
这个“缓冲区”不是压抑情绪,而是给孩子一个空间,让情绪的峰值过去,从而恢复思考的能力。这是从“本能反应”到“主动回应”的关键飞跃。
第四步:做好榜样,强调过程与努力的价值
孩子是我们言行最敏锐的观察者。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失误和挫折,就是最好的教材。
当您搞砸一件事时,可以坦然地说:“这件事我没做好,有点沮丧。但我从中学会了……下次我会试试不同的方法。”
当孩子努力后仍未成功,请将焦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我看到了你为这次考试付出了很多努力,你的坚持让我佩服。”
这正是在向孩子示范“必要的钝感”:我们对事不对人,一次失败不代表个人价值。价值感来源于努力和成长的过程本身,而非外界的评价。这种内在的稳定核心,才是孩子面对世界最坚实的“铠甲”。
从高敏感成长为高智慧,是一场爱的修行。它不是要磨平孩子的棱角,而是帮助他将天生的敏锐,淬炼成洞察世界的智慧,与守护内心的从容。当孩子学会与这份独特的礼物和谐共处时,他将既能深深体验世界的美好,也能稳稳接住生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