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供热行业迈向智能化的进程中,我们见证了多个技术发展阶段。从最初的远程监控到如今的智能调控,每一步都伴随着技术瓶颈的突破与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些技术演进历程,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路径参考。
技术演进:从远程监控到智能决策早期供热系统自动化改造主要聚焦于远程监控功能实现。通过PLC控制器和组态软件,实现了换热站数据的远程采集与显示。然而,这种模式仅完成了"数据可见化",未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决策。

当时的系统架构存在明显局限性:运行参数调整仍然依赖人工经验,无法根据实时工况自动优化。调度人员需要同时监控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站点的数据,难以做到精准调控。供温过高导致能源浪费,供温不足又引发用户投诉,这些矛盾凸显了单纯远程监控系统的不足。
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突破始于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新一代智慧供热平台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整合热源、热力站、管网和用户室温数据,构建全景运行视图。平台内置的智能分析算法能够自动识别能耗异常,实现故障预警和设备健康管理,将运维模式从被动抢修转变为主动预防。
管网平衡:技术创新解决行业难题二次管网水力失衡一直是制约供热质量提升的技术瓶颈。根据实际运行数据,未经平衡调节的二级管网,因水力失调造成的热损失最高可达20%。传统解决方式往往采用提高总流量和总供温的粗放方法,导致近端用户过热开窗,能源浪费严重。

针对这一技术难题,行业开发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平衡解决方案。该系统在每个单元回水管安装智能阀门和温度采集器,实时监测各环路回水温度。云端控制平台以"回水温度一致性"为优化目标,通过AI算法自动调节阀门开度,实现管网水力平衡。
实际应用数据显示,该技术方案在试点项目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某个典型项目的运行数据表明,改造后系统节电率达到51.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证明通过精准的平衡调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热量分配不均的问题,打破"大流量、高耗能"的技术困境。
数据融合:打破信息孤岛的技术实践随着系统规模扩大,数据孤岛问题日益凸显。换热站运行数据、客服工单数据、财务成本数据和气象数据等分散在各个系统中,难以形成决策支持的整体视图。这种数据割裂状态严重制约了供热系统的优化运行。

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业开始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台架构。通过制定标准数据接口协议,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建立供热数字孪生模型。该系统能够融合历史运行数据、实时室温、天气预报等多维度信息,构建热负荷预测模型,实现从"经验供热"到"按需供热"的转变。
技术创新带来了显著的运行效益。在某热电联产项目中,通过人工智能优化调控系统,实现了8.92%的综合节能率。系统能够提前24小时预测热负荷需求,为热源生产提供精准指导,避免过量供热,实现源、网、站、户的智能联动优化。
技术展望:智慧供热的发展方向当前,供热行业智能化转型正在向纵深发展。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使得系统能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仿真调试和优化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的引入让系统具备自学习能力,能够根据历史运行数据自动优化控制参数。

5G和边缘计算技术的融合为实时控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低延时、高可靠性的通信网络确保了控制指令的及时下达,边缘计算节点实现了本地智能决策,减轻了云端处理压力。
标准化建设成为行业发展重点。通过制定统一的设备接口标准和通信协议,促进不同厂家设备的互联互通,降低系统集成复杂度。开源技术架构的采用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加开放的环境。
智慧供热技术的发展历程表明,技术创新必须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从解决具体问题出发,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和经验积累,才能推动行业实现真正的智能化转型。未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深化,供热系统将向着更加高效、智能、绿色的方向持续发展。
智慧供热转型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路径,您所在的企业或行业对此有何看法?关注我们,欢迎分享您的见解或实践经验!
#智慧供热 #供热节能 #降本增效 #精细化管理 #供热数字化转型 #安全生产 #节能 #降耗 #可视化 #热网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