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豆瓣9.0分!一部几乎零差评的小众神作,强烈推荐

第一次读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是去年年底,虽然这部小说早有耳闻,并且纸质版的书籍还在书架上放了大半年。彼时赋闲在家,某

第一次读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是去年年底,虽然这部小说早有耳闻,并且纸质版的书籍还在书架上放了大半年。彼时赋闲在家,某日忽然瞥见了它,便临时决定拿下来读一读,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入了迷般的从头看到尾。合上书本,很多情节在眼前飘来飘去,仿佛在现实生活中早就发生过了一样,似曾相识。

这部小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代表作,入选诺贝尔学院“所有时代百部最佳文学作品”,被《泰晤士报》誉为“当今世界最卓越的一部作品”。《柯克斯书评》评价说:与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卡夫卡的《审判》并驾齐驱。

那么,小说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魔幻故事呢?又反映了哪些人性问题和社会问题呢?

01

失明症:一场像“新冠疫情”一样的传染病迅速蔓延开来

一名正在等红绿灯的司机突然失明了,眼前看到的不是漆黑一片,而是白茫茫的,像一片牛奶的海。围观的群众中,一位“好心”人提出帮忙开车送他回家,结果却在把失明司机送到后,拿走了车钥匙,偷走了司机的车。

谁都没想到,司机的失明是具有传染性的,偷车贼在偷走了汽车之后,很快也失明了。司机的妻子带着司机去了医院,医生对这种失明症感到十分震惊,这是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病症,也是超出他的认知范畴的。

第二天,医生也失明了,同时失明还有当天在医院里接触过的几个病人,一个戴墨镜的姑娘,一个患有白内障的老人,还有一个斜眼的男孩。

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失明症开始在该城市甚至整个国家传染开来。

政府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后,立马采取了隔离措施,将目前所发现的失明症患者集中隔离到了一座废弃的精神病医院里,定期给大家放饭,并且派士兵持枪把守。

政府人员通过扩音器向大家宣布了十五条硬性规定,这些规定都是出于对患者们更好的监管,并防止他们再传染给其他人。

然而,被隔离在精神病医院里的失明症患者们,很快就陷入了混乱当中;食物成了稀缺资源,被集中在了持有棍棒和手枪的盲人匪徒当中,他们甚至穷凶极恶地要求女性“服淫役”以换取食物。其中,六名女性被迫进入匪徒宿舍,一名母亲甚至为换取食物主动妥协。

02

人性之恶:人们对金钱、权力、暴力的渴望永不过时

在这场灾难性的失明症蔓延当中,医生的妻子是唯一幸免于难的人,她为了能够陪同并照顾丈夫,便假装同样失明被一起隔离进了精神病医院。在这里,她是灾难的经历者,同样也是人性阴暗面的见证者。

她甚至亲眼看到了丈夫跟戴墨镜的女孩发生了关系,却假装不知情,在道德沦丧、文明秩序崩塌的时刻,她依旧选择了包容自己的丈夫及其他人。

当匪徒首领正在凌辱其中一名女性时,她悄悄地走过去,用手里的剪刀刺死了对方,并带领其他被侮辱伤害的女性们逃出了房间。

在精神病医院甚至整个失明蔓延的大环境里,医生的妻子是唯一一个可以看得见的人,与其他一群盲人相比,她的优势巨大,甚至大到可以统治整个群体,但是她没有这样去做,反而依旧在做一些服务、支持和引导性的工作,来帮助大家一步步地走出困境。

作者几乎把人类残存的所有善意都给了医生的妻子,似乎也意味着对人性多少还抱有一丝希望和幻想吧。

03

秩序崩塌:在极端环境下,人的道德感、意志力不值一提

1.失明代表了什么?

代表了理性的丧失,当人一旦没有了理性之后,所有人性的阴暗面也就暴露无遗了。比如在隔离区排队上厕所的时候,一个男的就在骚扰前面的女的,结果也是被女的直接用高跟鞋踹伤了腿,最后被士兵枪杀了。

2.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我们不能极端地认定是善,还是恶,都具备,一个人究竟善良到什么程度或者邪恶到什么程度,是要视所处的环境而决定的。匪徒们在成为匪徒之前,也都是一个个正常甚至可能还很善良的人,但在隔离区这样极端的环境里,他们的想法发生了改变,人性的自私自利、强取豪夺、欺凌弱小等恶劣的方面,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3.人对权力的渴望,放任四海皆是如此

秩序的崩塌与重建。当一个小团体初步形成时,往往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如果大家都是熟人,那么权力可能会发生转移,比如黄渤拍的《一出好戏》,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开始翻身做主人,原来的公司大领导到了岛上一无是处,反而是那些有生活技能的人从人群中逐渐凸显了出来,开始成为团队的领导者。

还有《悲情三角》里面,上流社会云集的游轮被海盗抢劫了,一些人漂流到了一个岛上,最后主导权力的竟然是一个会捕鱼的菲律宾女佣,而帅气英俊的男模也为了食物,在自己女友的注视下投向了女佣的怀抱。

还有电视剧《迷失》,书籍《一九八四》《蝇王》《洞穴奇案》等,主题都与《失明症漫记》相似。

作家们或者导演们为什么会探讨这样的主题,本质上还是在对人性的探讨和挖掘,在极端的环境下,人终其一生所积累修炼出来的文明道德,会不会被粉碎?会的。人性里恶的一面会不会暴露出来?会的。

中国有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但这并不是说人就一点美好的东西都没有了,还是有善的成分残留的。

比如小说中的医生的妻子,而这个世界也正是因为妻子的善良才开始一点点地好了起来。

04

关于作者及成书背景

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是葡萄牙当代文学巨匠,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出生于贫农家庭,早年因经济困境辍学,从事过技工、记者等多种职业,自学成才。其创作生涯与葡萄牙历史紧密关联:1974年民主革命后,他放弃新闻工作,专事写作,以《修道院纪事》(1982)等作品批判独裁政权。1995年出版的《失明症漫记》直接回应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危机,如政府腐败与人性异化。萨拉马戈1992年因《耶稣基督福音》遭政府查禁后流亡的经历,强化了其对权力压迫的批判视角。他的作品常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如“白色失明症”的隐喻,揭示文明表象下的脆弱性。

《失明症漫记》创作于1995年,灵感源于萨拉马戈对“人类集体失明后果”的深刻思考。当时葡萄牙已结束独裁统治,但社会转型中的问题(如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失效)可能影响了他的创作。书中“隔离区”设定映射了现实中的权力滥用:士兵以“防止传染”为名随意射杀盲人(如第一个失明者试图求助被杀),直接呼应了权力机构对弱势群体的漠视。此外,20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艾滋病的蔓延与公共卫生危机,可能促使萨拉马戈探讨社会秩序在极端压力下的崩塌。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其“重温难以捉摸的历史”,暗示该书对集体记忆的重构。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罕见地没有给人物命名,全书都以类似于“医生”“医生的妻子”“匪徒首领”等为代称,而城市和国家也没有明确说明,这便意味着书中的人物即全人类,失明症所造成的恐慌、荒诞、魔幻的事件,将会在地球上的任意一个国度里发生。

最后,分享小说结尾的一句话: 我想我们没有失明,我想我们本来是盲人;能看得见的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