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老年人身体功能减退,多病共存现象普遍,因此接受多重医疗和多重用药(≥5种)也非常普遍。研究表明,当老年人使用3种及以上药物且每天服药3次及以上时,60%~70%会发生药物安全管理问题。所以,居家用药的老年人需要进行自我用药评估,妥善管理药物。
1 定期整理药箱
药物和其他商品一样,均有保质期,药盒上一般会标明“有效期至×年×月”或“生产日期及有效期×年”,超过有效期的药物不能再使用。有些特殊剂型的药物,如眼药水,开封后保质期一般为4周。
并且,药物也讲究“颜值”,使用前要观察其外观。若片剂、胶囊、丸剂发生松散、变色、粘连、开裂、发霉或虫蛀,眼药水或口服溶液出现浑浊、变色等,均不可继续使用,应及时将这些变质药物清理出药箱。要做到“药箱清清爽爽,用药安全放心”。
此外,存放药物时,最好保留原卷标;对于卷标不全的药物,应及时清理出药箱,谨防错服。药物一般保存温度为常温(10~30℃),特殊药物需冷藏(2~8℃),不可冷冻。一般应将药物存放于避光、干燥、密封、阴凉处,尽量不要放在潮湿、高温、阳光直射的地方。
2 能描述正在使用的
药物名称及其用法用量
很多老年人视力、听力和记忆力下降,且部分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对药物的认知有限,而有些药物的名称、外观、颜色或药盒相似,故很多老年人对复杂的药名和用法用量存在记忆困难,尤其是多病共存的老年人,在同时使用多个科室医生开具的多种药物时,要正确记忆“一次服用几粒”“一天吃几次”“饭前吃还是饭后吃”等信息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部分药物有特殊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基于此,老年人在就诊时应仔细询问医生或药师,确认药物的正确用法用量;还可以在不同的药盒上贴标签,标明“自己可以读懂”的用法用量;也可以使用分装药物的小工具或小袋子,在药师或家人的指导和协助下,将每餐药物分装后再使用。

3 会正确使用特殊装置
或特殊剂型的药物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粉雾剂”“××粉吸入剂”等;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皮下注射“××胰岛素”;鼻炎患者可能会遇到“××鼻喷雾剂”;疼痛患者可能会用到“××贴剂”;眼部疾病患者会用到“××滴眼剂”;耳部疾病患者可能会用到“××滴耳剂”,这些药物剂型特殊,需要经过专业的指导才能正确使用并达到预期效果。
案例:朱大爷今年70岁,因呼吸系统疾病就诊,医生开具了“××粉吸入剂”,他自己喷了一下,没有感觉到任何东西进入口中,因此认为该药物是假冒伪劣产品,要求退药。但其实这是因为朱大爷不会使用该药物。后来,经过药师的专业指导,他终于掌握了使用技巧,并很好地控制了病情。
4 做到按时复诊
老年人由于身体不便等问题,就医时通常需要家人陪同,而很多子女因忙于上班等原因无法陪同。因此,一些老年人去医院看病存在一定困难,有时能不去医院就不去。
有些老年人某次在医院或诊所就诊后,医生开具的药物缓解了当时的症状,就很可能会长期自行去药店购药并服用,殊不知这样做可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药物是否对症或需要长期服用都需要经过医生的专业评估,患者不可自行延长或缩短疗程,这就体现了复诊的重要性。建议老年患者及其子女不要嫌麻烦而忽视复诊。
5 学会“药物重整”
由于老年人可能就诊于不同科室,甚至不同的医院或诊所,不同的医生可能开具完全相同或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而患者如果没有发现,就可能因重复用药而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建议老年人在每次就医时带上自己目前正在使用的药物,向医生或药师充分描述自己的病情和正在服用的药物,由医生或药师进行专业判断,如哪些药物要继续服用、哪些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等。这就叫作“药物重整”,对患者的安全用药十分有帮助,有些大型医院会设置“药学门诊”或“药物咨询门诊”,老年人有用药问题可以前去咨询。
6 定期整理药箱
老年人因记忆力减退,经常会出现忘记服药或重复服药的情况。为避免忘记或重复服药,这里有4个小窍门分享给大家。
1.把吃药的时间安排在最容易记住的时间段内,如三餐的饭前、饭后或饭中、睡前等。
2.会使用手机的老年人,可以在手机里设置闹钟提醒服药。
3.识字的老年人,可以请儿女帮忙制作一个吃药记录表,每吃一次药,就在相应的位置做上标记。
4.准备一个分类药盒,一般可装一周的药量,有7个大格,每个大格分3~4个小格,早、中、晚用不同的颜色分开,如果怀疑忘了吃药,可以核对,吃没吃药、吃过几次药均能一目了然。

7 不可擅自停药
药物需要经过医生的专业评估后方可停药。对于某些OTC药物(可以在药店自行购买、不需要医生开具处方的药物),自行停药可能危害不大;但对于某些特殊药物,突然停药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停药时需要逐渐减量至停药,突然停药可能会引发反跳现象,导致骨头或关节痛等不良后果;对于降血糖药,有些患者感觉自己的血糖控制得不错,就自行停药,等血糖高了再把药吃回来,殊不知长期高血糖会引起严重并发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淋巴瘤患者,服用某些化疗药物会引起乙型肝炎病毒再启动,甚至造成急性重型肝炎乃至死亡,所以说抗乙型肝炎药物不能停用,一旦停用,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如果老年人正在服用医生开具的处方药,应询问医生何时停药。
8 学会自行判断
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每一种药物在发挥疗效的同时,或多或少会带来不良反应,这是正常的。比如,抗高血压药物有引起低血压的风险,因此在治疗期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一天监测两次血压;抗血栓药物有引起出血的风险,如果服药期间出现牙龈出血、月经量过多、皮肤黏膜有瘀点和/或瘀斑、大便隐血等情况,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如果服用的抗凝药物是华法林,还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如果患者出现头晕、出虚汗等情况,要及时补充糖分,最好随身携带糖果等甜食。
老年人就医时可以向医生或药师询问自己正在服用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如果服药后遇到,可自行判断:如果症状轻微,可观察;如果症状严重或不能耐受,那么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9 不“跟风”买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也有所增强。有些不法分子会利用老年人的保健心理,通过开展一些免费的健康培训或体检,最终诱导老年人去购买一些保健品甚至药物。有些老年人听别人说“某某药”好,相信这种口口相传的疗效,就跑去购买;有些老年人看到有广告宣传药物功效,握着手里的钞票,便“蠢蠢欲动”;殊不知,药物是特殊商品,在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时间服用,才能发挥治疗作用,如果剂量不对、用药时间或用法错误,又或者不适合该患者,都可能会加重疾病或增加身体负担,“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与价格、广告无关。
10 多种药物联合使用
需要进行评估
老年人多重用药时应特别注意控制剂量和脏器功能的保护。
1.尽量避免联合用药药物只是治疗疾病的一个方面,因病情需要确实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需要经医生或药师评估。
2.尽量减少用药种类因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会由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疗效或加重不良反应,故建议同时使用5种及以上药物的患者寻求医生或药师的帮助,优化治疗方案。
3.用药剂量宜小不宜大老年人的用药剂量应随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减少,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服药,根据病情变化和身体的适应情况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慢慢增加剂量,力求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国老年自我健康管理手册》
本书主编: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陈作兵
浙江省义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滕世助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教授 刘英华
声明:本材料仅供疾病认知教育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注意:本文封面图片和文内图片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时请注意,避免侵权。
图书质量问题反馈
电话:010-59787234
邮箱:zhiliang@pmph.com
点击本行文字,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