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个感觉,大家在身心状态上用的概念实在太多了,对同一件事、同一类现象不停尝试套用概念,发明新概念。
有伙伴没什么精神,会有许多心理学名词、身心灵的的概念来解释,来套,身弱、势弱、水逆、星座、八字、原生家庭、磁场、气场、高维、低维,……

物质世界的概念变化,常常是我们对于自然界多了一层更深、更广的认识。从地心到日心,再到无中心。从静态宇宙到动态宇宙,就是如此。对身心而言,从古至今,自然也有许多新的认识和感念,尤其是当下,古今中外的各种杂烩在一起,每一种身心状态,每一种心理现象,都可以用许多的概念来套。
许多人忙碌于此,满足于此,不断追逐,不断惊叹又有新发现,其实是对自己的状态,特别是自己不满意的状态,又有了一个新解释。
用一个新概念来解释自己的状态,常会带来一时的安慰感,过一段又感到困惑。

用不同概念去解释同一个状态,有一定好处,就是看起来多了很多的角度。但每个概念的精度和适用范围往往都不一样,很多概念又是从其他地方借来来的,比如现在讲的特别多的“熵增、负熵”,其实不太清晰它到底说的是什么,人常迷失于其中
更有意思的是,当解释不合己意,就换个解释、换个概念。这很像古代帝王的感觉。灾荒出现,下罪己诏、改年号,但是没有派人去赈灾,没有人去探索灾害为何出现,如何防止。

我们对自己的身心状态确实需要有个解释,但不能总是找解释,而不行动。
解释太多的时候,身心需要就不是许多个解释,是看见它,陪着它,每天从大脑、从外部世界、从虚拟世界中抽出一点时间,来看看身心。比如每天忙忙碌碌,忙着被别人看见、忙着证明、忙着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那个样子又是别人期待的,很少停下来,好好看看自己身体和心灵到底要什么。
就是好好的,专注的做一件身体和心都需要参与的,与真实世界链接的世界,比如走进自然、和朋友家人好好的聊天、画一幅画、喝一杯茶……好好走路是一个方式,是无数方式中的一个,可以是开始,从下班时有一段路好好走路作为安顿身心的开始,就挺好的。

半落于2025年9月15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