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比闹钟先一步醒来,但精神却依然陷在 “被动” 的泥沼里。我无意识地刷着手机,指尖在上徒劳滑动,焦虑的幽灵在房间里盘旋。外在的考试日期,像一份倒计时的判决书,一天天逼近,可内心却升不起任何动力。这种折磨,远超临考的紧迫感,它源于对自己人生的巨大怀疑。

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套“标准人生剧本”是大多数人期待的结局。可我的灵魂在低语: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像是被卡在命运的闸口,既无法融入那按部就班的大众轨道,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灯塔。我们终其一生,难道只是为了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吗?
我突然开始怀疑,这些设定好的人生路径是否已经内化为了我的一部分,那些一直排斥的想法也许已经变成了自己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将自己牢牢地禁锢住。
我意识到,我之所以被卡在原地,是因为我始终在扮演一个“受害者”的角色。我将一切痛苦归咎于遥远的过去、不合理的教育,以及社会预设的轨道。
直到我偶然间遇到了那本探讨个体心理学的著作——《被讨厌的勇气》。书中的智者并没有给出温柔的慰藉,而是直接给出了如针一般犀利的结论:“你的痛苦,是你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这一观点如同闪电,击穿了缠绕我多年的“原因论”桎梏。它告诉我:我的人生并非由“过去”决定,而是由我为自己设定的“目的”所驱动。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当我尝试用这种观点去理解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发现从前以为合理的情景就失去了内在的逻辑性。曾经被领导批评的时候,我总会用加倍的工作量来证明自己在工作上的积极态度,试图换取别人手中评判的权力。但这两件事情之间其实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工作是否做好是我自己的事情,也是可以通过客观标准来衡量的,但我的工作课题,绝不应该是领导的主观评判,当我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设定为发展方向的时候,就已经偏离了自己的方向。用书中智者的话来说,这就是把别人的课题变为了自己的课题,从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人生课题。
我开始困惑这种思维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在儿童时期,我就会不由自主的将家长和老师的态度作为评判自己行为好坏的标准,现在看来这种思维的确有很多的不合理之处。前段时间读到新华社的一篇文章《你终将成为自己的过来人》,其中有一句话让我眼眶不自觉的泛红:“原来打破一只碗是不需要挨骂的。”本是不小心做错的事情,本来没有主观上的恶意,但随之而来的批评与责骂却成为了束缚自己多年的思想枷锁。

我尝试着抛开那些来自于外界的目标,但脱离枷锁的同时也失去了长期以来的精神支撑,我开始迷茫之后的方向,那是一种脱离舒适区、缺乏安全感的恐惧。原来让自己痛苦的不只有对困境的反抗,还有对未来的焦虑和迷茫。
大珠慧海禅师曾经对询问修行方法之人解答道:“饥时饭来困时眠”,我感到这正是对阿德勒所说的“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在日常生活中最好的诠释。简单的吃饭睡觉就足以让人感到幸福自由了,为什么在最简单的日常中,我仍然无法获得自由?原来,我只是拥有了吃饭的姿态,却丢失了吃饭的觉知;我只是躺在了床上,却放任灵魂飘向那片未知的未来之海。我们总以为“目标”在远方,却不知道,真正的终点,就在我们目光收束的此刻。

大珠慧海禅师
接受这种对自由的追求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它代表着我们要放弃已知的、安全的人生路径,独自走入充满不确定甚至是危险的未知领域。更重要的是,从走上这条路开始,我们就无法将受挫和失败的责任推卸到外在的事物上。当生活受挫的时候,我们不能归罪于命运不公和遇人不淑,我们只能勇敢地承担起由自己的选择带来的结果,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自由。
这样充满未知性的道路真的值得去探索吗?我想,是值得的。也许这种不确定的人生会被别人否定,但这正是自己的而非他人的人生,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才能让我带着初心去体会人生每一个“相续的刹那”。
我总能想起《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对阿宝说过的那句话:“昨天是历史,明天是谜团,只有今天是天赐的礼物。”

《功夫熊猫》乌龟大师
当下一个人生的刹那,也许是吃饭,也许是走路,甚至是呼吸来临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尝试着把它当做一个礼物来看待,带着那种好奇全然地体会。而当下一次外界的标准被强加于自身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这是谁的课题? 是别人想看到的我,还是我想活出的我。
自由,就是带着勇气,全力以赴地活在每一个“相续的刹那”中。
公众号:心间书影,可获取《被讨厌的勇气》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