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我妈视频,她突然说:“小区张阿姨去养老院了,自己选的,说比麻烦儿子强。”
我愣了一下,想起小时候我妈总念叨 “养儿防老”,可现在连老一辈都开始主动 “放弃” 这个念想了。
不是亲情淡了,是这届年轻人和父母,都被现实磨得更清醒了。
先翻翻旧账,不是为了怀旧,是为了看清现在的变化。
我姥姥那辈,一家最少四五个孩子,我妈是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弟。
姥爷生病时,我妈管日常照料,二舅出医药费,三舅跑医院挂号,四舅负责给家里买菜做饭。
就算有人条件差点, 其他人也能补上来,养老责任被拆成了好几份,谁都不觉得压得慌。
而且那时候大家都在老家过日子,抬腿就能到父母家,晚上端碗热汤过去都来得及。
加上没什么房贷车贷,孩子上学也花不了多少钱,手里有余力,自然能顾上老人。
说白了,以前的 “养儿防老” 是 “多保险 + 近距离 + 低压力” 的组合拳,靠谱是真靠谱。
不是不孝,是真的 “扛不动”说句扎心的,很多年轻人连自己都快扛不住了。
养娃反被 “掏空”,哪有余力养老?
我表姐夫妻俩在杭州打拼,典型的 “421 家庭”。
俩人为了养一个孩子、赡养四个老人,头发都快愁白了。她给我算过一笔账。
孩子报兴趣班一年 3 万,房贷每月 8 千,双方父母的体检费加起来近万,再加上日常开支,工资刚到手就 “月光”。
去年她婆婆住院,光押金就交了 5 万,夫妻俩把信用卡都刷空了。
表姐说:“不是不想给父母最好的,是真的没那个底气。以前总说‘养儿防老’,现在感觉养个娃先把自己的养老钱提前花光了。”
我同事阿明更无奈,他是北漂,父母在老家。
有次他爸突发脑梗,他妈怕耽误他工作,硬是瞒着他,直到出院才说。
阿明后来看到病历单,当场在办公室哭了。
那天他刚好加班到凌晨,手机静音,根本没接到家里的电话。
他说:“不是不想回去陪床,是请假要扣全勤奖,这个月的房贷就没着落了。现在连‘常回家看看’都成了奢侈品,更别说‘贴身照料’了。”
这就是现在的现实!
年轻人不是没有孝心,是被房贷、育儿、职场压力捆住了手脚。
养老这件事,早就不是 “想不想” 的问题,而是 “能不能” 的问题。
大家都想开了,养老不用 “绑着” 孩子有意思的是,不光年轻人不信 “养儿防老”,连父母辈都开始主动 “松绑” 了。
小区张阿姨就是这样,退休后自己买了商业保险,还跟老姐妹一起报了老年大学。
她说:“我儿子在上海打拼不容易,我要是天天想着靠他养老,他得少活十年。现在养老金每月按时到账,社区还有上门体检,自己能顾好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帮忙。”
而且现在的养老方式早就变了。
社区有日间照料中心,吃饭看病不用出远门。
“以房养老” 能换一笔稳定收入,不用靠孩子给钱。
甚至还有智能养老设备,一键就能叫救护车。
这些社会兜底的保障,让 “养老” 不再只靠子女这一根 “独苗”。
我妈现在也开始规划自己的晚年了,昨天还跟我讨论哪家养老院环境好。
我说 “我以后养你啊”,她翻个白眼。
“你把自己日子过好就行,我自己的养老早安排明白了。”
其实年轻人不信 “养儿防老”,不是否定亲情,而是看透了一个道理。
把父母的晚年全部押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太不公平,对自己也太冒险。
就像有个网友说的:“我努力工作攒钱,不是为了靠孩子养老,是希望自己老了能有尊严,也让孩子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不用被‘赡养义务’绑得喘不过气。”
现在的 “孝”,早就不是 “养儿防老” 的物质交换了。
是给父母买个智能手环,让他们出门有人照应。
是教会他们用视频通话,随时能看见面。
是帮他们规划好社保和保险,让他们不用为钱发愁。
你看,亲情还在,只是养老的方式变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