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何叫“上海”?简称为何是“沪”、“申”,大多数人可能并不清楚 上海之得名,始于名叫“上海浦”的小河。 上海浦之名何时形成,不详。在北宋有关文献中,已有此名,其浦位于吴淞江下游南岸,流经日后上海县城一带,旁边另有一条下海浦。 1077年(北宋熙宁十年),在秀州十七处酒务中,始见“上海”之名。 此酒务在上海浦边,故名“上海务”,是一个管理贸易和税收的机构。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上海市舶提举司设立,上海镇逐渐繁荣。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以上海镇为县治设县,顺理成章地定名上海县。 1927年设立上海特别市,130年改称上海市,市、县分治,上海又成为市名。 与“上海”有关系的别称有“海上”、“上洋”,都源于上海最早的县志,明代弘治《上海志》对“上海”的解释: “上海县,称上洋、海上…,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故也。” “地居海之上洋”一语颇为费解,但后来县志多原文照引,“海上”、“上洋”的别称遂流传下来。 上海简称沪、申。 “沪”源于“沪渎”。“沪”由“扈”而来,“扈”之本义指一种捕鱼工具。 南朝顾野王《舆地志》记载: “插竹列于海中,以绳编之,向岸张两翼,潮上即没,潮落即出,鱼随潮碍竹不得去,名之云扈。” 渎者独也,其本义指独自流入大海的江河。 沪渎本为河名,指的是吴松江入海的那一段,其名始见于梁简文帝的《吴郡石像铭》。 东晋年间,修“沪渎垒”以御海盗,垒以河而得名。唐朝皮日休诗云:“全吴临巨溟,百里到沪渎。海物竞骈罗,水怪争渗漉。”说的就是这条河。 “申”之得名,源于春申君。春申君名黄歌,是战国时楚国贵族,被楚考烈王封为春申君,封地为吴,都邑在今苏州,上海地区为其封地的一部分。 他是著名贤人,与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齐名,门下有食客千人。 传说黄浦江系他所开凿,方有此名,黄浦江义名黄歇浦、养申浦、春申江、套江、申心,皆此来。 可是,此说并无确凿依据,迄今未发现宋以前的佐证资料:黄浦汇在战国时尚未形成,黄浦之名至宋代才出现。 不过,战国时上海西部已经成陆,春申君到白已的领地来巡视,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