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待见宝玉?你是真没看懂《红楼梦》。
什么不是待见?“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采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两个儿子一对比,就用“神采飘逸,秀色夺人”与“人物委琐,举止荒疏”来评价,待见谁、不待见谁,一望可知。

贾政不待见宝玉,最早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的:“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不大喜悦。”其实这是针对宝玉抓周时“一概不取,伸手只把那些脂粉钗环抓来”的举动。这是抓周喛,刚一岁的小孩子,知道什么?虽然抓周有预言性质,但贾政这人又不迷信怪力乱神,哪会真的因为抓了脂粉就放弃了这个儿子?

贾政对宝玉很严厉,这是真的。可如果真的不喜欢,怎么会让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又怎么会真的用了他题写的对额?说是为了逢迎元春的喜欢,可贾政又何尝没有一种欣赏且炫耀的心理?

贾政对宝玉,常常不满意。可是对更不成器的贾环,他却极少表现出不满。这不是偏心,而是“恨铁不成钢”、“响鼓须重锤”。想想也是,宁荣二公都把宝玉视为唯一“略可望成”的继业人选呢,贾政又怎么会不对这个“聪明灵慧”的儿子寄以厚望?

希望越高,失望越大。所以在听说宝玉逼淫母婢、流荡优伶的时候,贾政几乎气死——痛打宝玉,就是贾政气极了的表现,而不是冷静理性的决定。反倒是打了宝玉之后,贾政“也就灰心,自悔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

不过,对于宝玉的写诗天赋,贾政也是欣赏的:“宝玉读书不如你两个,论题联和诗这种聪明,你们皆不及他。今日此去,未免强你们作诗,宝玉须听便助他两个。”“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作诗),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

看了这些,你还能说“贾政不待见宝玉”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