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揭阳市海洋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惠来临港产业园召开,市委书记曾风保宣布国家电投前詹通用码头正式对外开放。这一粤东首个专业“海上风电母港”的开放,标志着揭阳向海图强战略迈入新阶段。
同期,15个海洋经济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189亿元,涵盖海上风电、港口建设、海工装备、深海养殖等多个领域。揭阳正以其全长142公里的优质海岸线和9300平方公里的海域资源为纸,描绘着千亿级海洋经济的蓝图。
碧海蓝天之间,白色风机屹立海中,码头岸线忙碌有序,这不是海洋经济的未来图景,而是今日揭阳向海图强的生动实践。

01 风电母港开放与海洋经济蓝图
揭阳市坐拥粤东沿海的天然区位优势,海洋资源禀赋突出。近年来,揭阳将海洋经济纳入打造“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力推进海洋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2025年10月的大会明确了揭阳海洋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锚定海洋经济总规模千亿元,聚焦海洋牧场、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滨海旅游四大主攻方向。
前詹通用码头的正式开放为这一蓝图提供了关键支撑。这个被誉为“粤东首个专业风电母港”的码头,距国际航线约22海里,广州港约220海里。
港区陆域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进港航道水深15.4米,长3590米。码头的开放将极大提升揭阳港的海洋产业服务能力。
揭阳海洋经济规模已呈现加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为452亿元,同比增长19.4%,2021年以来年均增速达16.5%。海洋经济已成为揭阳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02 海上风电集群与全产业链建设
作为揭阳海洋经济的“龙头”,国家电投揭阳前詹风电公司深耕当地十余载,已成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前詹风电已投产海上风电90万千瓦,核准待建210万千瓦,累计投资达146亿元,初步建成粤东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
前詹风电的建设能力在行业内表现突出。2021年,神泉一项目成为潮汕地区首个投运项目,创造30万千瓦以上规模单个项目最短工期世界纪录。
2022年,神泉二项目实现“当年招标、当年开工、当年并网投运”,刷新当年全球商用最大单机容量11兆瓦风机批量商业运营的世界纪录。
在产业链布局方面,前詹风电创新采用“风电开发+产业订单”模式,吸引亨通海缆、远景能源、天顺风能等30余家海工装备企业落户揭阳。
惠来临港产业园作为揭阳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已落户企业40家,总投资达1800亿元。海上风电、氢能储能、海洋牧场、海工装备等产业加速集聚,正在形成集开发、科研、制造、总装、运维于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体系。
03 科技创新与生态协同发展
揭阳海洋经济发展不仅注重规模扩张,更强调科技创新驱动和生态协同共生。前詹风电将科技创新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增长极,聚焦海水制氢、智慧场站建设等领域系统布局。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前詹风电联合上海交大、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同推动海洋能源与海洋经济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公司已在慈航海风场实践5G+智慧海上风电项目,打造广东首个5G深覆盖海上风电场;交付北斗智能救生衣50套并投入使用,完成5G+无人机叶片智能巡检系统硬件安装。
在生态协同方面,前詹风电创新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模式。2025年9月,总投资1.28亿元的“龙宫号”海洋牧场项目顺利下水投运,迎来首批章红鱼鱼苗“入住”,实现了“水上绿电、水下粮仓”的海洋资源立体开发。
揭阳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表明,向海图强不再是遥远的口号。随着前詹通用码头的开放和千亿级产业蓝图的展开,揭阳正在成为中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试验场。
从单一的风电开发到全产业链集聚,从能源独立发展到“风渔融合”创新,揭阳模式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放眼“十五五”,揭阳这座滨海城市正在蓝色经济浪潮中全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