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刷到个地铁测试视频,越看越有感触。
阿姨和年轻姑娘先后靠在陌生小伙子肩头假睡,小伙子没犹豫多久,就轻轻拍醒了阿姨,嘴里还念叨着 “不好意思,您靠错人了。
可换到漂亮姑娘时,他却僵着身子一动不动,直到姑娘 “睡醒” 起身,还悄悄回头看了两眼。
有人调侃 “颜值就是自带滤镜”,也有人说 “这就是美貌的附加价值”。
心理学上的光环效应早就解释了这种现象:人们会不自觉地认为外貌出众的人,同样拥有更好的品质与能力。
但我总想起另一句老话:“以色侍人,能得几时好?”
这话,在一位妈妈的发帖下,被网友们反复提起,也戳中了无数人的隐忧。

妈妈说,自己的女儿根本不是学习的料,上课坐不住、作业写不完,可架不住长得好看,穿衣打扮还特别有品味。
照片里的小姑娘确实亮眼,妆容精致、穿搭时髦,发型也是当下最火的款式,一眼看过去就比同龄人惹眼。

妈妈话里话外满是骄傲:“既然不是读书的命,那就不遭那个罪了。我女儿这颜值,以后随便拍点视频、当个网红,也能出人头地,不比寒窗苦读强?”
她在青春期用美貌换来了即时满足和关注,代价是放弃了构建长期竞争力的机会。
系统学习的能力、面对困难的韧性、规划未来的远见。当美貌的边际效益递减时,她没有其他价值来填补这个空缺,于是中年时的困顿,就成了为早年捷径支付的连本带利的账单。
18 岁的漂亮,从来不是姑娘本身有多厉害,而是 18 岁这个年纪,自带青春的滤镜。
20 几年前,想靠美貌出人头地,得是顶尖的漂亮,才能被星探发现,成为明星。
可现在,只要长得过得去,会打扮、敢出镜,就能在网上当红人、赚流量。这也让很多人产生了错觉,觉得颜值就是捷径,努力根本没必要。

但这条看似向所有人开放的捷径,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给普通人的最大陷阱。
任何一个女孩通过滤镜、妆容和角度,都能在屏幕上获得 “美女” 的认同和流量,却忽略了那些看似 “普通” 的网红背后,往往有团队运作、资本投入或稀缺特质。
网红圈里,新人换旧人的速度比谁都快,今天还在镜头前光鲜亮丽,明天可能就被更年轻、更漂亮的人取代。
那些只靠颜值吸引粉丝的博主,一旦颜值下滑、审美过时,很快就会被市场抛弃。
美貌提供的是一种租赁价值,而非资产价值。
租赁的价值会随时间递减,而资产却能持续增值。
那位发帖的妈妈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女儿的颜值当成了可以永久提取的存款,却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笔消耗速度极快的预付款。
我从来不否定美貌的价值。

它确实能让人在第一时间获得好感,能成为敲门砖,能带来一些额外的便利。
但美貌就像手里的一把好牌,只靠这一张牌,迟早会输。
高明的玩家,不是靠一手好牌赢到底,而是能把任何牌都打好 —— 将牌面升级为牌技,才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那位妈妈真的觉得女儿有审美、爱打扮,完全不用纵容她靠颜值吃青春饭,反而可以支持她将天赋转化为能力:把对穿搭的感觉,升华为对服装史、设计理论、色彩原理的系统认知。
把对化妆的爱好,训练为特效化妆、人物造型、美妆技术的专业能力。
从会打扮自己,到能打造他人,成为美的生产者而非消费者。
这才是把一张名为美貌的牌,升级为一套名为审美能力的牌技,让颜值成为锦上添花的加分项,而非唯一的依赖。

不止是美貌,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有的孩子喜欢打游戏,家长就觉得能当职业选手,不用学习;有的孩子擅长体育,就盲目退学去训练,却忘了职业选手的淘汰率有多高;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家长就纵容他靠天赋吃饭,却不教他如何把爱好变成谋生的本事。
普通人家的孩子,真的输不起。
我们没有那么多试错的资本,也没有足够的底气去赌捷径能走一辈子。
面对孩子的非主流天赋,家长最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一棒打死,要么盲目鼓吹。
真正的智慧在于扮演梦想的翻译官。
帮孩子把模糊的兴趣,翻译成清晰的发展路径:孩子爱漂亮,就引导她学习形象设计。
孩子爱打游戏,就鼓励她研究游戏编程与设计。
孩子爱运动,就支持她钻研运动科学。
这个过程,不是在扼杀天赋,而是在为天赋修建一条通往现实的道路。
18 岁的美貌是父母给的,48 岁的体面是自己挣的。
颜值终会褪色,潮流总会过时,但学到的知识、练就的技能、积累的眼界,永远不会背叛你。
它们会成为你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多大年纪,都能安身立命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