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说:“最近孩子越来越难沟通了,不解释、不说话,问什么都不回。”
她叹气的时候,我能听出那种混合着焦虑、心疼,还有一点无奈。
我心想,也许不是孩子不想说,而是他学会了说了也没用。
在养育的路上,我们都在摸索。
有时候,我们太想让孩子变好,太急着想看到结果,反而忽略了孩子心里那点脆弱的小心思。
我们随口的一句责备,可能成了他心里的一道阴影;
我们一个不耐烦的表情,可能让他开始学会了隐藏。
很多父母不是不爱孩子,只是那份爱,太用力,太着急。而孩子的心,比我们想象的更敏感。
这些年,不论是生活里的场景,还是朋友的故事,我都看到过相似的画面。
当孩子出现下面这三种表现时,往往不是情绪化,而是他在“被爱弄疼”之后,试图保护自己。

有一次,姐姐拿着试卷回家,还没等妈妈开口,她就急急地说:“我这次是粗心,下次一定能考好!”
妈妈皱着眉:“你每次都这么说!”姐姐的眼神一闪,低下了头。
我看着那一幕,心里有点酸。
孩子的辩解,不一定是狡辩,有时候,那只是害怕被责备的本能,是他们拼命地想用语言保护自己。
我们习惯立刻指出问题,甚至有时会直接抛出一句:“你就是不认真!”
但在孩子眼里,这些话就像一堵墙,挡住了沟通,也隔开了信任。
他们不是不懂错,只是太怕被否定。
其实我们可以先不用急着评价,先问一句:“你能告诉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语气一放缓,就能看到孩子的神情慢慢松下来,那种小心翼翼的防备,也开始卸下。
有时候,一句温柔的提问,比十句大道理,都更能让孩子靠近我们。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孩子越来越没自信,什么都不敢试?”
我心想:“那是不是孩子一做错,咱们就指出来?怎么都做不好,孩子哪还有勇气再尝试!”
记得姐姐刚学跳绳时,总是跳不过去。 妈妈在旁边叹气:“你怎么这么笨手笨脚的?” 姐姐撇撇嘴,小声嘀咕:“那我不跳了!”
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倔脾气,而是退缩,她不是不想努力,只是害怕再被否定。
孩子的勇气,往往就藏在咱们父母的反应里。
孩子妈妈跟我说她有点后悔说了姐姐,我跟她说,下次再遇到这种问题,可以试着说:“没事,试试看,就算没做好,也没关系,下次会更好。”
慢慢地,她会笑着回我一句:“那我再试一次。”
那种轻轻一笑,是孩子心里重新“长出力量”的样子。
当父母停止“挑错”,孩子才会有空间去相信自己。
沉默不语你有没有发现,孩子有时变得越来越“安静”?
摔碎碗筷,不解释;考试没考好,不辩解;心情不好,也不想多说什么。
有阵子,妈妈常问姐姐:“你怎么最近老丢三落四的?”姐姐摇摇头,不说话。
妈妈叹口气:“我这是为你好,你怎么总不回我话?”
可在孩子的世界里,咱们这句“为你好”,常常意味着,“你该听话,而不是表达。”
他们不是不想说,只是觉得,说了也没用。
因为在一次次的对话中,解释只会换来质问,而倾诉也都会迎来否定。 于是,他们学会了沉默。
有时候,孩子的沉默,不是倔,而是失望。
我常提醒自己和孩子妈妈:不能总用咱们大人的逻辑来评判孩子的情绪。
在他们的小世界里,那些大人眼里的小事,就是他们的全世界。
当孩子愿意说的时候,别轻易打断;当孩子要解释的时候,别总急着纠正。
那几秒的耐心,往往就是他们重新信任咱们的开始。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场“斗智斗勇”,而是一场“心与心的靠近”。
那些从小被温柔接纳、被认真倾听的孩子,不会因为一次批评就心碎,也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怀疑自己。
他们知道,无论自己怎样,身后都有一个稳稳的温柔的家,有人懂他,也有人等他。
这,大概就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