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防儿童溺水:监护莫大意,自救需得当

据报道,8月10日,宁夏中卫沙坡头区一名5岁半的女童和一名4岁半的男童走失。8月11日,当地派出所工作人员表示,经过搜

据报道,8月10日,宁夏中卫沙坡头区一名5岁半的女童和一名4岁半的男童走失。8月11日,当地派出所工作人员表示,经过搜救,女童遗体已找到,男童仍在搜救中。其中一名走失儿童的家长表示,两个孩子可能是去河边玩耍时不慎落水。令人心碎的消息再一次向家长们敲响警钟:要掌握孩子的行踪,了解儿童溺水的高危场所,学会溺水的预防和自救方法,监护上更不能大意。

要知道孩子

去哪里、跟谁去、做什么、去多久

对于预防未成年人溺水,每年一到暑期,无论是应急部门、疾控部门、教育部门还是学校都反复强调:未成年人不可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有评论认为,宁夏中卫发生的这场悲剧,是留守儿童由于家长疏于看管而造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所(以下简称“北京市疾控中心慢病所”)专家提醒,预防儿童溺水,家长必须做到“三知道、一明确”。

01

左中括号

知道孩子的行踪

左中括号

如果孩子外出,要问清楚具体地点,比如是去同学家、公园还是其他地方。

02

左中括号

知道孩子和谁一起出去玩

左中括号

有些孩子结伴去危险水域,家长却毫不知情,所以了解孩子的同伴很重要,必要时可以和其他孩子的家长沟通。

03

左中括号

知道孩子外出的活动内容

左中括号

如果孩子是去游泳,要确认游泳场所是否安全,有没有大人陪同。

04

左中括号

要跟孩子明确回家的时间

左中括号

家长要和孩子约定好回家时间,并严格要求孩子遵守,避免孩子在外逗留时间过长发生意外。

水缸、浴盆

都可能有溺水隐患

北京市疾控中心慢病所专家介绍,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溺水高危场所各不同:对于4岁以下幼儿来说,家中的蓄水容器,如水缸、浴盆等,是他们最容易溺水的地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危险认知不足,家长稍不留意,就可能发生意外。

对于5~9岁儿童来说,家附近的水渠、水库、池塘、小溪边等是他们常去玩耍的地方,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地。孩子们可能会因为好奇去水边,而这些水域通常安全设施不足,容易发生危险。

对于10岁及以上青少年来说,河边、游泳池、海边等可能成为溺水的高危场所。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可能会高估自己的游泳能力,去一些危险的自然水域游泳。

充气玩具不是救生圈

不一定安全

应急管理部发布的安全提示指出,儿童在游泳池中打闹、抽筋、坐着塑料充气的水上玩具玩耍,看似无大碍,实则也隐藏着溺水隐患。

具体来说,公共泳池和水上乐园等场所,可能存在人多拥挤、管理不善等问题,如果游泳时抽筋或多人在水中嬉笑打闹,可能导致孩子呛水进而惊慌失措发生溺水。另外,塑料充气的水上玩具、游泳圈等不是专业漂浮装备,只是帮助孩子暂时浮在水面的辅助工具。当水流发生变化时,这些辅助工具可能在水流推动下突然翻过孩子头部,或因孩子没有抓稳而脱离控制,造成儿童溺水。

还要警惕的是,孩子即使身处泳池浅水区或浅水海滩,也可能因滑倒、抽筋、水流湍急等原因发生溺水。

警惕孩子

5种可能溺水的迹象

真实的溺水往往无声且快速,与我们想象中“使劲扑腾、大声呼救”不同,当发现孩子在水中出现以下迹象时,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

迹象1:突然安静无声,嘴没入水中

正常玩水时孩子会有声音和动作,如果突然安静下来,嘴巴还没入水中,很可能是溺水了。

迹象2:手臂前伸,但无法划水移动

溺水时孩子的动作会很慌乱,手臂虽然前伸,但无法正常划水前进。

迹象3:在水中直立,不能踢腿

溺水者很难保持正常的游泳姿势,可能会在水中直立,并且无法踢腿,过20~30秒很快就会体力不支下沉。

迹象4:眼神呆滞或闭着眼睛

溺水时孩子会因为紧张和缺氧,出现眼神呆滞或闭眼的情况,头发也会散乱。

迹象5:头后仰,嘴巴张开

溺水者为了呼吸,会作出各种异常的姿势。

平时要掌握

落水自救的方法

对于孩子溺水时如何自救,北京急救中心专家指出,首先家长和孩子都要保持镇定,孩子千万不要拼命挣扎,因为这样会加速下沉。而是要放松全身,去除身上的重物,比如书包等。然后采取以下方法:

仰泳露鼻

屏住呼吸,头向后仰,面部向上,使口鼻露出水面,这样才能正常呼吸。

深吸浅呼

呼吸时注意吸气要深,这样能获取更多氧气;呼气要浅,减少水分进入。同时双手和双腿有规律地拂水,增加浮力。

抓住漂浮物

身边的任何漂浮物都要尽量抓住,如木板、树枝等,借助它们的浮力浮在水面,寻找机会抓住建筑物、大树等固定的物体,然后向周围求救。如果有人来营救,要积极配合,切勿惊慌抓抱救援者,以免两人都陷入危险。

记者 || 楚超

编辑 || 颜红波

校对 || 郑春华

审核 || 董超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