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我是西周士有世袭特权,不用还房贷,却有更糟的烦恼

现在的打工人一到发薪日就忍不住吐槽“工资刚到手就还了房贷,根本追不上物价涨幅”,但你绝对想不到——三千多年前夏商周时期的

现在的打工人一到发薪日就忍不住吐槽“工资刚到手就还了房贷,根本追不上物价涨幅”,但你绝对想不到——三千多年前夏商周时期的“士”,咱们这些撑起朝堂运转的“基层骨干”,压根就没有“按月发薪”这一说!更颠覆认知的是:老板给我们发的“工资”实打实能堆成客厅小山,看着富得流油,却照样能让全家老小饿肚子。这看似矛盾的操作到底咋回事?今天就以我西周士的亲身经历,给大伙揭秘真相。

我的身份与“工资”:贵族底层的年禄是粮食

我是西周都城郊外采邑的一名“士”,在贵族圈层里妥妥属于“底层打工人”——地位刚好卡在卿大夫和平民奴隶之间,上有贵族上司管着,下要照料辖区百姓。虽不算手握实权的大官,但权责可不少:平时要巡查地方治安,防止盗贼作乱;农闲时要组织青壮年训练,以备征兵之需;祭祀大典时还得协助卿大夫筹备仪式,算是朝堂实打实的“基层骨干”。每次跟穿越过来的现代朋友聊起报酬,他们都眼红到不行:我们领的不是按月结算的月薪,而是按年发放的“禄米”,像我这种中等层级的士,一年固定能领120石粟米!换算成现在的斤两,一石差不多100斤,120石就是足足12000斤,要是堆在寻常百姓家的客厅里,能从地板一直顶到房梁,单看这体量,谁不觉得气派?

粮食“工资”的坑:运输变现全是麻烦事

可别光看这12000斤粮食的表面风光,这堆“粮食山”里藏着的坑,能把人折腾得掉层皮!首先就得过“运输劫”——那时候既没有快递物流,也没有专门的运粮队,朝廷只负责把禄米存放在都城粮仓,能不能运回家里全看自己。我家所在的采邑离都城有两百多里地,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来回一趟得走十三四天。上次拉粮我特意雇了俩身强力壮的民夫,还租了一头牛车,路上要给民夫管饭,给牛喂草料,一趟下来光人工费和牲口消耗就花掉5石米,折算成现在的收入,相当于小半个月“工资”直接打了水漂。更糟的是“变现难”的问题,那时候还没普及纸币,粮食就是硬通货,可全家要穿衣、孩子头疼脑热要请巫医,总不能扛着半袋米去布店说“老板,换件襦裙”吧?邻居老陈前阵子就吃了这大亏,他媳妇生日想换件新襦裙,老陈特意扛了3石米去都城集市,结果布店老板翻着账本说“这月收的粮食够多了,库房堆不下”,最后磨了半天嘴皮,只换回来半匹粗麻布,颜色还发灰,他媳妇气得好几天没给他做晚饭。

隐形福利:贵族专属的职田也有烦恼

不过作为有编制的贵族,我们也有平民百姓羡慕不来的“隐形福利”——朝廷会按级别给我们分一块“职田”,我名下的职田大概有50亩,位置就在采邑边缘,土壤还算肥沃,最重要的是不用给朝廷交租,地里种出来的粮食全归自己支配。但这福利说是“甜蜜”,实则满是负担:我平时要在采邑当差,从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春天耕地、夏天除草这些农活根本没时间管,只能花钱雇两名佃农打理。去年夏天赶上大旱,连续两个月没下雨,地里的粟苗全蔫了,最后颗粒无收。佃农上门要工钱时,我看着空荡荡的谷仓,只能咬牙把前一年攒下的3石禄米拿出来支付,心疼得我好几晚翻来覆去睡不着,这可比现代打工人扣绩效还肉疼。

商朝前辈更惨:靠战利品维生的日子

跟商朝的“士前辈”比起来,我们西周的士已经算掉进福窝里了——商朝还没形成固定的禄米制度,士的收入全靠“战场战利品”活命。要是赶上国君征伐周边部落,打了胜仗回来,就能按战功分几个奴隶、几头牛羊,运气好还能分到小块土地;可要是赶上几十年的和平年景没仗打,就只能靠家里的老本度日,日子过得比西周的平民还紧张。村里年过七旬的老管家就给我讲过他爷爷辈的事:商朝有个叫“蜚”的士,原本是贵族后裔,可惜连续三年没赶上战事,家里的存粮吃完了,职田又贫瘠收不上粮,最后没办法,只能把祖传的一块玉珏卖给往来的富商,才换了5石米给饿得哭嚎的孩子救命,想想那场景就忍不住心酸。

西周的小温暖:冬至的“年终奖”时光

这么一对比,西周的天子和卿大夫就算够意思了。除了固定的年禄,每年冬至举行祭天大典后,还会给我们这些基层士发“年终奖”,福利不算丰厚但足够暖心:一壶都城酿酒坊特制的醇香米酒、一块肥瘦相间的猪腊肉,再加两匹颜色素雅的细麻布。去年我领了年终奖回家,特意让媳妇用陶锅慢炖腊肉,柴火灶的烟火气裹着肉香飘满了整条街,邻居家的孩子都扒着院墙往院里瞅。晚饭时全家五口围着小木桌,我切了一大盘腊肉,孩子们抢着啃带筋的骨头,连汤汁都拌着糙米饭吃了个精光,那满口的鲜香,现在想起来还忍不住咽口水。

古今打工人共鸣:为生活奔波的本质不变

说真的,仔细琢磨下来,我们西周的士跟现在的打工人本质上没多大区别:都要为了“薪水”奔波劳碌,都要应付职场里的各种糟心事——比如被上司挑错、跟同事协调工作矛盾,更要在柴米油盐里精打细算,想着怎么让家人过得好点。不过有一点我们确实比现在的年轻人爽:不用交社保公积金,不用凑首付还房贷,更不用愁孩子的学区房,只要不犯通敌叛国这种大错,这份士的“铁饭碗”还能世袭传给儿子,算是给后代留了份实打实的保障,这大概是贵族身份仅存的优越感了。

很多人读历史时,看到的都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却忘了历史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史料记载,而是由千千万万个像我、像老陈、像商朝士“蜚”这样为生活打拼的普通人组成的。那些藏在粮食山背后的运输之苦、变现之难,那些年终奖腊肉里的全家欢腾,才是历史最真实、最动人的温度。

换作是你,是愿意拿现在的月薪,一边还房贷车贷一边享受快递外卖的便利,还是穿越回西周当一名士,领着万斤粮食却要自己拉回家,却能免去现代生活的诸多压力?两种生活各有各的酸甜,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也说说你眼里古代打工人的真实生活该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