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在家突然发生脑梗,三步自救,你真的知道怎么做吗?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这篇文章。在此,友情地向您作出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脑梗似乎已经不再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这篇文章。

在此,友情地向您作出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脑梗似乎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名词。

无论是新闻中,还是生活中,越来越多年轻人突发脑梗的事情已是屡见不鲜,考试途中,熬夜加班的时候,都有可能被它盯上。

不少人一听到脑梗,更多的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一旦患病难道真的就注定是等死吗?面对突然发生的脑梗,我们又该如何自救呢?

一、脑梗死的早期识别,或许可以扭转结局!

我们的血管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老化,一些脂质物质就会在血管中沉积。

如果再叠加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高脂、高盐、高糖)、生活习惯(如久坐、吸烟、酗酒、熬夜等)以及慢性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等,就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进程,这也是脑梗死最为常见的诱因之一。

一旦斑块脱落,或是破裂形成血栓,都会堵塞脑部微小血管,使局部的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诱发缺血性的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梗死。

作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我国每年约有五分之一的死亡人群归因于该类疾病,相当于平均20s左右就有一个人因此而丧生,而在脑卒中患者中又有近75%均为缺血性类型。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感觉,还是行动力等,都受大脑所控制。

而大脑的正常活动依赖于血液提供的养分,其内部组织又对于血氧十分敏感。哪怕是极细血管分支堵塞,相应区域立刻就会出现损伤,每秒钟可能会有几十万个脑细胞死亡。

这也就使得该类疾病除了极高死亡风险之外,还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复发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提到,我国现有残疾人中,近三分之一都与该类疾病相关。

临床上,该类疾病的彻底治愈率不足十分之三,多数患者在发病后,即便是挽救回了性命也可能面临长期卧床、认知衰退、视力损伤等多种后遗症问题,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会最终变成重度残疾。而且,该类疾病的五年复发率在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是一些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复发的风险几乎是百分之百。这不仅给患者身体、心理带了严重伤害,整个家庭也将面临无数的未可知风险。

在临床上,一旦发生脑缺血,核心区域的神经元将会瞬间开始死亡,但围绕在此区域的周边,就会扩散出一片暂时存活但血流正在慢慢减少的残留区域。

如果可以在发病后的270min之内,可以及时通过静脉注射rt-PA等药物,降解血栓中纤维蛋白,使堵塞血管变得通畅;或是在发病后360min之内通过介入手术可以机械性的取掉血栓,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恢复这片残留区域的供血,大大提升了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研究显示,每早15min的干预治疗,就可以提升约4%的获得良好预后的可能性。而与未在规定时间段内进行有效治疗的患者相比,积极干预的患者在达到出院标准的三个月后,可以独立生活的能力提高了30%—50%。

该类疾病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面部的嘴歪眼斜,止不住的流口水;说话变得不利索,大舌头,只能发出咿咿呀呀的语调,但却表述不清;一侧的肢体变得无力,胳膊举不起来,这个时候八成就已经脑梗死了。

当然,还有一些不是很典型的症状,就比如断断续续的头闷、头疼,感觉头胀胀的,无法思考;或是突然感觉眩晕、天旋地转;或是出现单眼或是双眼的一过性的眼前发黑,看东西出现模糊、重影等;或是走路的时候,突然半边身上发软,抬腿使不上劲,甚至是向一边倒去;或是手在拿东西的时候突然拿不起来,拿不稳。

或是说话感觉舌头打结,发硬,吐字不清;或是出现半边身体麻木,尤其是胳膊、手指发麻;或是在吃东西的时候,频繁被呛到;又或是精神突然变得不好,总是瞌睡想睡觉,即便晚上休息的时间很长,白天依然总是哈欠连天。

这些非典型症状可能在平时偶尔会出现几秒,或是几分钟,隔天就会消失。很多人都不太在意,但其实这些基本上都是大的脑梗死来临的前兆。

临床上,在发生这些短暂性脑缺血症状之后的一个月内,约20%的人群都会发生脑梗死。

所以,当患者出现该类疾病的时候,第一时间快速的识别症状,并及时就医或许可以扭转结局。拖得时间越长,所面临的致死率及致残率风险也就越高。

二、在家突然发生脑梗,三步自救,你真的知道怎么做吗?

第一步:马上拨打急救电话(120)

一旦出现上面我们所提及的症状,预感患者是发生了脑梗死,那第一时间就应该拨打急救电话(120)。

其实,在我国此类疾病从发病到就医的平均时长超过了15个小时,仅有约五分之一的患者,能在最佳治疗时间内(4.5h)到达医院,进行及时治疗。

很多患者在出现症状之后都觉得先休息一下,症状缓解了就没事了,其实并非如此。

临床上,约三分之一脑缺血患者在未就医情况下,症状得到缓解的48小时内会再次出现完全性梗死,死亡风险更高,预后生活也更差。

面对此类疾病不要抱有任何的侥幸心理,任何突发的症状都应该直接拨打急救电话。

在电话沟通过程中,要保持冷静,不要慌张,思路清晰的告知医护人员患者具体的发病时间、当前的症状(如突发面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详细的住址及联系方式。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咨询一下具体的处置方式,是否需要服用急救药物等,并全程保持电话畅通,以免错过来电。

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还不确定是哪种原因诱发的脑卒中的时候,切勿擅自给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

一旦患者是脑出血,这类抗血小板药物只会让出血更严重。

而且,原则上是优选急救车而非自驾。急救车不仅配备心电监护、氧气等急救设备,还能在转运途中完成抽血、建立静脉通道等预处理,并可以提前进行CT室排队,到医院后可直接进行相关的检查。

与自驾相比,至少可以缩短半个小时以上的救治时间。

当然,如果是存在一些极端的情况,必须选择自驾,那要保证车上至少有两个人陪同。

有专门的人员可以持续性的观察患者的呼吸、意识等情况,同时要提前了解附近可以救治卒中的医院并进行联系。出发前将患者的常用药、病例等相关资料带全。到达医院后直奔急诊分诊台,并说明患者疑似脑梗死,争取最短时间内可以得到救治。

第二步:密切观察患者状态,并进行相应的处置

当发生脑梗死的时候,一般患者都会直接倒地,这个时候就需要先看一下周围的环境是不是安全。如果是在马路或是空气不流通的密闭空间里,这个时候就需要将患者转移到平坦且空气流通的区域内。

移动的过程中切记保护患者的头部和颈部,要使其头部与上半身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随意扭转患者脖子或是抬高头部都可能加重脑损伤。

如果患者本身就是在通风且安全的区域,那就尽量不要再随意移动患者,以免出现二次损伤。

之后就是需要将患者调整为仰卧位,切记不要给患者垫枕头,抬高头部,要保持呼吸道的平直。然后将头偏向一边,防止患者因为突然呕吐呛到气管里,出现窒息。

同时,要检查患者嘴里和鼻腔里有没有异物(如食物、假牙等)。

如果有,要及时用干净的纱布快速清理出来,以保证患者呼吸顺畅。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肢体的抽搐,这个时候要快速将患者附近的硬物或是带棱角的物体拿开,不要强行的去按压患者的四肢,更不要将手臂之类的肢体放入患者口中。

如果怕咬到舌头,可以拿一块干净的纱布包裹上筷子,侧着放到患者的牙齿上。

有制样设备条件的家庭,也可以给患者吸吸氧气。但注意要用低流量,不要高浓度。全程都要保持冷静,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并进行相应的处置。

第三步:对于呼吸困难患者,进行初步的心肺复苏

对于该类疾病发作的患者,多数会伴随出现呼吸困难以及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

在救护车还没有到达的时候,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意识和呼吸。

可以用双手轻轻的拍打患者的两侧肩膀,并在其耳边大声呼叫他的名字,查看患者的反应。

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回应,可以通过食指和中指摸一下患者的颈动脉;贴近患者口鼻感受气流;查看下胸部的起伏情况等方法来综合判断患者的心跳和呼吸是不是已经停止了。

如果确认了患者已经没有自主呼吸,或是仅有喘息。

此时要立刻解开患者的腰带、衣领,并将整个胸腹部暴露出来,头、颈部、上半身驱赶呈同一直线,一个手压住患者前额,另一个手抬起患者下巴,使下巴、耳垂垂直地面,进行人工呼吸及心肺复苏。

找到患者两个乳头连线的中间位置,双手交叠,利用上半身的重量,以100次/min至120次/min的频率垂直向下按压,深度要在5cm左右,并保证每次压完胸廓完全回原来高度再进行下一次。

每30次后要停下来,交替进行两次的人工呼吸;用一只手紧紧的捏住患者的鼻子,用嘴全部包裹住患者的嘴,向里面吹气直至胸部微微凸起来就算合格。

以此循环往复,一直到救护车来为止,中间尽量不要间断。

为了保证按压的质量,也可以采取多人轮换的方式,每两分钟可以换个人按压,如果有条件,在发现患者情况不对的时候,就可以立即就近寻找便携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总而言之,脑梗的自救就是在和时间赛跑,对于早期症状的快速识别,病情发作后及时的处置,每一步都可能救患者于水火之中,逆转残疾,甚至是死亡的结局。

建议每一个人都应该熟练的掌握这些流程,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国际公认“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为该类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如果将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需低于130/80mm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8mmol/L以内,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7%以下,就可以大大的降低脑梗发生风险。

对于未患病人群,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控制慢性基础病,是预防脑梗发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斌,李世英.急性脑梗死病因分型及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5年7期, 1247-1252页, ISTIC, 2015.DOI:10.11723/mtgyyx1007-9564201507055.

[2]陈淑华.脑梗塞的临床症状与护理方法的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DOI:CNKI:SUN:JXUY.0.2015-13-197.

[3]钟小燕.发现早期脑梗后要如何做[J].东方药膳 2020年11期, 287页, 2020.

[4]杨晓波.预防脑梗死复发有什么办法[J].保健与生活, 2023(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