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写字总被说「俗」?学会这3招,你的字立马有了古人「文气」

好嘞,咱今天就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八卦了,单刀直入,就聊聊明代汤焕的这两件宝贝——行书五言诗页和草书诗轴。咱

好嘞,咱今天就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八卦了,单刀直入,就聊聊明代汤焕的这两件宝贝——行书五言诗页和草书诗轴。咱把它们和王铎的行草书放一块儿瞧瞧,不是为了比个高低,而是像品茶一样,看看这不同的“火候”和“手法”炒制出来的“叶子”,味道究竟有啥不一样。搞明白了这个,说不定你手下那支笔,立马就能活泛起来。

咱先静下心来看看汤焕这幅行书五言诗页。这东西一打眼,给你的感觉是啥?是不是特文气,特干净,就像一位谦谦君子,衣着得体,步履从容,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这其实就是明代行书里头一股很重要的风气,讲究法度,追求精致。你看他的用笔,起笔、收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线条圆润饱满,透着一种从容不迫的劲儿。结构上呢,非常稳当,重心抓得牢,字与字之间虽说多是独立不连笔,但那股行气却像暗流一样贯穿始终,这叫“形不连而意连”。写这种字,最考验手上的控制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你下笔得稳,心态得平,每一笔送到位了再走下一笔。很多朋友写字发飘,或者感觉字立不住,多半是没过了这一关。多临摹这类作品,能帮你把手上那些毛躁的毛病磨平了,把字的“骨架子”先搭正了。

看完了行书的“静”,咱再来感受下草书的“动”。汤焕这幅草书诗轴,那节奏感可就强多了。线条不再是行书那样匀速平稳,而是有了明显的快慢、轻重、粗细变化。有时候一笔下去,如瀑布直泻,气势很足;有时候又轻轻一提,像音乐里的休止符,留出让人回味的空间。这就是草书的魅力,它更注重情绪的直接表达和整体章法的布局。字的大小错落,墨的浓淡干湿,都在参与“叙事”。不过你细品,汤焕的草书跟后来一些大家比如王铎那种“泼墨淋漓”的感觉还不太一样,他还是在一定的法度内挥洒,有点“戴着镣铐跳舞”的意思,狂放里还守着几分文人的清雅。想学草书,可不能一上来就乱画一气,得先像这样,看懂人家是怎么在规矩里找自由的,线条的提拔转折是怎么为情绪服务的。

说到草书的“放”,就不得不提另一位大神王铎了。把他的行草书卷《见鲵渊轩》请出来跟汤焕放一块,那对比就非常鲜明了。如果说汤焕的草书是“文人舞剑”,招式清晰,风度翩翩;那王铎的就是“猛士角力”,力量感、压迫感扑面而来。王铎最爱用“涨墨法”,墨多得好像要滴下来,形成一块块墨团,跟飞白的线条形成强烈视觉冲击,这胆子是真大!他的字结构常常是“东倒西歪”,看似险象环生,但总能通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奇正关系把重心给拽回来,制造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平衡感。这种处理方式,需要极高的全局掌控能力和美学自信。咱初学者可能学不来这种“险绝”,但一定要看懂这种“造势”的方法,明白书法不仅仅是把单个字写好看,更是经营整个画面的艺术。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要问了,那对我自己练字有啥实际帮助呢?太有了!这就好比学武功,你得先学扎马步、练套路(对应汤焕行书的精到与法度),把基础打牢了,再去学更高级的身法和发力技巧(对应汤焕草书的节奏与章法),最后才有可能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门绝技(参考王铎的个性与造势)。你如果感觉自己写字板滞,放不开,那就多看看汤焕的草书,体会他的行气与节奏;如果感觉写字总是毛毛躁躁,收不住,那就反过来,好好临摹他的行书,磨磨自己的性子。看懂古人不同的“打法”,你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数”。别光盯着一个字看,退远点,看看一整行、一整篇的气象,你的眼光和手下功夫,保管能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