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烟雨的千年画卷里,有一处名字早已与诗意绑定——瘦西湖。它不仅是扬州的魂,更是大运河文脉的璀璨明珠。而今,这幅静谧的水墨长卷,正被一声资本的号角惊起涟漪:江苏瘦西湖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主板上市。这不仅是一家景区运营公司的资本跃迁,更是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逻辑的深度对话,一次“文旅+资本”模式的破壁尝试。
“船娘摇橹摇出一个IPO”——这句看似诗意的调侃,却道出了瘦西湖此番上市的深层寓意。成立于2006年,2018年登陆新三板,如今冲刺港交所主板,瘦西湖走过了近二十载的沉淀与蜕变。它不再只是那个“二十四桥明月夜”的诗意符号,更成为一家拥有清晰商业模式、稳定收入结构与可复制运营能力的现代企业。
根据招股书,瘦西湖2022年至2024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高达89%,2024年收入达1.11亿元,净利润超4288万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游船业务收入占比超过85%,成为绝对的营收支柱。而在扬州,它是唯一持有水上游船观光牌照的运营商,在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拥有20年独家运营权,在古运河区域更是依“无限期专营安排”独家运营——这种稀缺性,构成了其商业模式的护城河。
瘦西湖的野心,不止于扬州一隅。其在高邮清水潭度假区的“品牌输出”首秀,已交出亮眼答卷:三年服务期内,游客量增长249%,收入平均增长64%,管理费从300万元升至350万元。这不仅验证了其“轻资产管理+服务输出”模式的可行性,更释放出明确信号——瘦西湖正从“本地运营商”向“区域文旅服务商”转型。
公司明确表示,未来将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在江苏省内主要城市拓展新水上游览线路,策划水上创新沉浸式项目,构建“游船+观光车+文化演艺+托管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这种“内容+科技+运营”一体化的能力,正是其区别于传统景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A股文旅上市公司普遍面临业绩分化、季节性强、盈利模式单一等困境。而瘦西湖选择赴港上市,背后是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
1. 港股更包容成长性企业:相较于A股对盈利持续性的严苛要求,港股对具有独特商业模式、高增长潜力的文旅消费类企业更具包容性。
2. 国资背书,对赌护航:2023年,江苏省大运河(扬州)文化旅游发展基金以近2856万元认购10%股权,估值约3亿元,并签订对赌协议——2027年底前必须IPO,否则触发回购。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彰显了地方政府推动文旅资产证券化的决心。
3. 破除“单一依赖”困局:尽管游船业务仍是主力,但瘦西湖已在布局“游船+”增值体验、夜游项目、文化IP开发与托管服务,逐步构建多元化收入结构,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
瘦西湖的真正价值,不在船,而在“意境”。
它深知,游客买的不只是船票,而是“大运河上的唐诗之旅”。因此,公司持续以文化体验与先进科技赋能业务:从摇橹船的非遗传承,到“大运扬州”夜游的光影科技;从主题游船的沉浸式设计,到水陆联动的观光车服务,瘦西湖正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产品”,将“历史空间”升级为“体验场景”。
这种“内容驱动+运营提效”的模式,使其具备了向苏州、无锡、杭州等江南水乡城市复制的潜力。未来,它或许不只是“瘦西湖的运营方”,更可能成为“中国水上游览服务标准的制定者”。
光环之下,亦有隐忧:
● 收入结构仍显单一:游船业务占比过高,抗风险能力受季节与政策影响较大;
● 轻资产扩张依赖地方政府合作,复制速度与质量控制存不确定性;
● 港股流动性偏弱,文旅类企业估值普遍不高,能否获得市场认可仍需观察。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让瘦西湖的IPO更具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企业的跃迁,更是中国文旅产业从“资源依赖”走向“运营驱动”、从“门票经济”迈向“服务价值”的缩影。
当船娘的橹声划过千年运河,那张小小的船票,正载着瘦西湖驶向资本的深水区。它承载的,不只是游客的诗意栖居,更是一个城市对文化资产价值重塑的探索。
瘦西湖若能成功上市,将成为全国首个以“水上游览服务”为主业登陆资本市场的文旅企业,为更多中小型文旅项目提供“轻资产、强运营、重内容”的发展范式。
这不仅是扬州的胜利,更是中国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次重要试水。
那一橹,摇的不只是船,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汇;那一票,买的不只是景,是文化自信的入场券。瘦西湖,正以静水流深的姿态,驶向属于它的资本蓝海。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因图片使用侵犯了他人的版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核实并依法更正、删除或作其他合理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