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形态发展变化间的相互影响和对人的效应”
一、论题:为何要探讨“事物形态发展变化间的相互影响和对人的效应”?其目的在于让人们运用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在社会生产实践中,通过把握事物间的关系,以促成自身理想目标的实现,或限制、阻止不良目标的达成。
二、论据:
1、物的论据,即物的外在状态对其它事物的影响效应:
(1)树。树的大小、形状及位置对其周边事物的影响:一方面会影响其他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阳光、水土的吸收;另一方面也能保护其他生物免受风、沙、寒的侵袭。
(2)山。山的大小、形状及位置对周边事物的影响:一方面因攀登艰难,限制并缩小了人与其他动物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也保护人与其他动物免受外来人和动物的侵袭伤害。
(3)水。大水可形成洪涝灾害,一方面会对人和生物的生命造成毁灭性灾难;另一方面其对净水的吸收又能促进人和生物的成长。
(4)火。大火易引发火灾,一方面会对人和生物的生命造成伤害;另一方面又能净化杂物,将生食烧成熟食供人们享用。
(5)土。既能使生物生长,又能掩埋和消化生物。
(6)手机。一方面方便人们进行远距离思想沟通;另一方面也可能泄露个人的计划和目的。
(7)车。一方面加快人的行程和货物的运输速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和货物的风险。
(8)人。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另一方面也对自然造成了消耗和破坏。
……
2、事的论据,即事的内在属性对其它事物的影响效应:
(1)劳动生产。既可以创造人们生活所需的物质供人类享用;又会造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消耗,使自然资源日益匮乏。
(2)压迫剥削。既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又会使劳动者感到疲劳懈怠。
(3)知识技能。既可以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效能;反之也会造成劳动力剩余,导致失业。
(4)“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避免资本家将其作为资本剥削他人;但也会造成劳动者对资源的不珍惜和浪费。
(5)“生产资料私有制”。能使拥有资料的人对其珍惜爱护;但也可能使人将其作为资本剥削他人的劳动成果。
(6)“按劳分配”。可以提高人的劳动积极性;又会使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失去生活依靠。
(7)“按需分配”。可以使人人生活有基本保证;却会直接影响劳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
……
3、效应论据:事物间状态影响效应对人的影响效应,以及一人行为状态对他人影响效应:
(1)事物间状态影响效应,对人的影响效应:人不仅有生命,人类更具灵性。例如,可将树木移栽至农田北侧或西侧稍远处,既避免影响庄稼对光照和土壤的吸收,又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人们还能依山在山的南边或东边建造房屋,利用山体阻挡西北寒流的侵袭。
(2)人的行为状态对他人的影响效应:人类具有灵性,能够模仿学习。对自己有利的事物都会加以效仿。比如,若有人去广东打工能赚钱,其他人也会纷纷前往广东打工赚钱。建国初期实行合作化时,曾出现有人不劳动、少劳动或投机取巧式劳动的情况。当时,无论是否多干、主动积极干活的人,所分得的报酬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原本积极劳动的人还会继续那样做吗?
(3)“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这句话,法官作为对当事人的质询本身并无不当,但错误在于将其作为判定当事人责任的证据。这反映出法官对“证据”的定义理解不清。如此推理,埋葬者便是杀人者,救火者便是放火者,帮助者便是伤害者。因此,这句话产生了极其广泛且恶劣的社会效应,影响了我国人民对法律框架下社会道德的认知。法官滥用手中权力,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亵渎了法律应有的审慎、严谨与尊严,导致原有社会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冷漠。这样的公职人员,其专业知识和社会道德责任感甚至不如普通公民。竟还有人为其鸣冤叫屈,公理何在!
三、推论论证:世间万物皆具有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即属性呈现复杂多样性,且每个属性都有两面性,对其他事物的影响效应也是多方面的。这使得问题变得极为复杂。这就需要人们学习掌握第九节“事物发展间的关系”、第十节“事物属性间的关系”、第十一节“事物属性的把握应用”。关于此论证无需赘述,读者可参考我的《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总结: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人生设定理想目标。个人为家庭的衣食住行谋幸福是小目标,伟人为大多数人的衣食住行谋幸福是大目标。空谈而不实践,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浑浑噩噩是无法实现目标的。必须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不断循环往复地学习、实践、总结,最终目标一定能实现。有些人整天高喊学习“马列”“毛选”,实则根本不知学什么。有些人学习“马列”“毛选”仅是背诵著作中的精简词句。实际上,学习“马列”“毛选”,就是要学习了解事物的“属性”,把握事物间的“三种关系”,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列宁依靠它建立了并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毛泽东依靠它建立了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机关干部要依靠它来建设和发展共和国,决不能让它像前苏联那样轰然倒塌。老百姓也要依靠它为自己和家庭谋求幸福,让生活不至于过得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