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东宣布自3月1日起为全职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兼职骑手则提供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
这一消息瞬间引爆舆论,因为这是外卖行业诞生近二十年来,首次有平台将骑手的社保权益正式纳入企业责任范围。
长期以来,外卖骑手作为零工经济的典型代表,始终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京东的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更可能成为重塑行业规则、推动社会价值重构的关键一步。

过去的外卖行业,骑手的身份一直处于模糊地带。
平台通过“众包模式”将骑手定义为“灵活就业者”,从而规避社保缴纳责任。
骑手们虽为平台创造价值,却无法享受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甚至有人因意外受伤后陷入“无钱治病、无人负责”的困境。
这种模式下,骑手成了被算法驱动的“工具人”——平台通过严苛的配送时间和奖惩机制控制效率,却将风险全部转嫁给劳动者。

京东此次将全职骑手纳入五险一金体系,实际上是对骑手“员工身份”的正式承认。
这意味着骑手不再是“临时工”,而是与企业建立正式劳动关系的“正规军”。
这一转变直接挑战了行业长期依赖的“低成本、轻资产”运营逻辑。
例如,京东要求全职骑手必须满足一定工作时长和稳定性标准,这既保障了骑手的权益,也倒逼平台从“压榨人力”转向“培养人才”的长期战略。

京东的破局之举,很可能引发行业连锁反应。
1. 倒逼竞争对手跟进,重塑行业标准
目前,美团、饿了么等主流平台仍以商业保险为主(如意外险),社保覆盖几乎为零。
京东的“五险一金”模式一旦被市场认可,其他平台将面临巨大压力:若不跟进,可能因“福利差距”导致骑手流失;
若跟进,则需承受高昂成本。这类似于2017年京东率先为快递员缴纳社保后,推动全行业福利提升的历史重演。

2. 从“价格战”到“服务战”的转型
过去外卖行业依赖低价补贴和佣金抽成争夺市场。
但京东通过“免佣金政策”吸引商家、“五险一金”绑定优质骑手,形成“高品质服务+稳定运力”的闭环。
例如,京东外卖要求入驻商家在大众点评评分达3.8分以上,并主打“高端配送”形象。
这种差异化策略可能推动行业从“拼低价”转向“拼服务”,最终让消费者受益。

3. 缓解骑手“老龄化焦虑”,增强职业尊严
许多骑手因缺乏社保,不得不在年轻时透支体力,中年后陷入“无保障、无退路”的困境。
五险一金的落实,不仅为骑手提供了养老、医疗等“安全网”,还通过住房公积金增强了他们在城市安家的可能性。
这种保障能提升骑手的职业认同感,吸引更多人将外卖配送视为长期职业,而非“过渡性工作”。
挑战与隐忧:成本、弹性与执行难题尽管京东的举措意义重大,但实际落地仍面临多重挑战。
1. 成本压力可能转嫁给消费者或商家
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意味着每单配送成本增加约0.5-1元。
若订单量不足,平台可能通过提高配送费或佣金分摊压力,这可能导致消费者流失或商家利润压缩。
例如,京东目前通过“免佣金”吸引商家入驻,但长期能否维持这一政策尚存疑问。

2. 灵活就业与全职化的矛盾
外卖行业本是“零工经济”的代表,许多人选择兼职是为了时间自由。
京东将骑手分为“全职”与“兼职”,虽符合政策分类要求,但也可能减少灵活就业机会。
例如,全职骑手需接受固定排班和管理,这与部分骑手追求自由的初衷相悖。
3. 执行细节待完善如何界定“全职”身份?跨区域骑手的社保如何对接?
达达集团现有120万骑手,如何高效管理这些人的劳动关系?这些问题考验着京东的管理能力。
此外,部分骑手可能因户籍限制无法享受公积金等福利,导致政策效果打折扣。

京东的尝试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但要真正解决骑手权益问题,还需多方协作:
政府应明确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完善社保跨区域流转政策;
企业需探索成本分摊的创新模式,例如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单均成本,或与保险公司合作设计更灵活的保障方案;
社会应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监督,同时避免将成本简单转嫁给消费者。

京东的“五险一金”新政,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的价值”的觉醒。
当骑手从算法系统中的一串代码变为享有尊严的劳动者,这场实验的价值已超越商业范畴。
正如一位骑手所说:“人总会有老的时候。”
平台经济的成功,不应建立在牺牲劳动者未来保障的基础之上。
京东的这一步,或许正在为整个行业书写新的规则——唯有尊重人,才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