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前的七年时光,六百道菜的温暖记忆,一个让无数观众周五晚上准时守候的节目,为何会按下暂停键?
“田耕过秧插过,却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了。”黄磊这句朴实的比喻,道出了他暂停《向往的生活》录制时的心境。

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他首次透露,七季节目里亲手制作了近600道菜肴,这个数字让不少观众感到惊讶。
记得在第五季节目中,有个温暖的一幕:黄磊在灶台前忙活整个下午,为来做客的年轻演员们准备了一桌家乡菜。
那时他说:“看着他们吃得开心,我就觉得这一切都值得。”如今回想起来,这句话更显得意味深长。
随着《向往的生活》第八季在乌镇开播,细心的老观众发现,黄磊在厨房里的时间明显少了。他更多时候是站在院子里,看着年轻的嘉宾们忙活,偶尔指点一二。这个变化,或许正是他寻找新方向的开始。
01 厨房里的七年,每一道菜都是一个故事“刚开始录节目时,我完全没想过会做这么多菜。”黄磊在访谈中笑着说。平均每集6道菜,七季下来将近600道,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在蘑菇屋厨房里度过的日与夜。

记得有一期节目,来了几位北方的客人。黄磊特意学着做了一道南方特色的醉蟹,结果因为腌制时间不够,味道差了些。他在饭桌上连连道歉,客人们却吃得很开心。这种真实的生活片段,正是节目最打动人的地方。
说到黄磊的厨艺,观众们的评价一直很两极。有人觉得他做的红烧肉堪称一绝,也有人把他炖的豆角称为“暗黑料理”。特别是那次宋丹丹尝了没熟的豆角后不适的插曲,现在被网友们翻出来,反倒成了有趣的回忆。

其实仔细想想,在真实的农村生活中,哪能每道菜都完美?正是这些不完美,让节目显得更真实。就像自己在家里做饭,也难免会有失手的时候。黄磊在节目中就经常说:“做饭最重要的是心意,味道倒是其次。”
现在回看节目,嘉宾们对黄磊厨艺的夸奖,被网友调侃是“人情世故”。但换个角度想,在那种氛围下,大家围坐一桌,辛苦了一天之后,吃什么其实都已经很香了。这种体验,想必很多人都有共鸣。
02 暂停的背后,是寻找新的方向“有时候,懂得停下比盲目继续更需要勇气。”黄磊在谈及暂停节目时这样说道。这句话让我想起第四季结束时,他站在蘑菇屋前若有所思的神情,现在想来,那时他已经感受到了重复带来的疲惫。

在《向往的生活》最火的时候选择暂停,这个决定让很多人不理解。但黄磊用“田耕过秧插过”来比喻,让人感受到他的用心。就像农民种地,同一块地连续耕种多年,也需要休耕养地。创作节目何尝不是如此?

在节目停播前的那段时间,能明显感觉到黄磊的状态有些变化。他依然会在灶台前忙碌,但少了最初的新鲜感。有次他对何炅说:“感觉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事情,切菜、炒菜、招待客人。”
这种感受其实很多人都能理解。就像做一份工作太久,难免会遇到瓶颈期。黄磊选择在节目还很受欢迎的时候主动暂停,这份清醒和勇气很难得。

而且,黄磊不仅仅是个“厨子”,他还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是乌镇戏剧节的发起人之一。多重身份让他始终在思考:除了做饭,我还能通过这个节目传递什么?这种思考,最终促使他做出了暂停的决定。
03 从灶台到舞台,不变的是一颗传承的心说到黄磊的“好为人师”,这其实跟他的教师身份分不开。从1997年在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教书育人,已经成为他的一种本能。

在《向往的生活》里,经常能看到他自然地切换到老师模式。有次指导张子枫演戏,有次开导失意的年轻演员,这些片段现在被一些网友说是“说教”,但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种真诚的分享?

有一期节目来了几个刚入行的年轻演员。晚上大家坐在院子里聊天,黄磊说起自己刚入行时的经历,那种推心置腹的交谈,让在场的年轻人都很感动。这种前辈对后辈的指导,在演艺圈其实很难得。

在乌镇戏剧节期间,见过黄磊指导学生演员的样子。他会很直接地指出问题,但语气始终温和。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每次指导完,他都会问一句:“我这样说你能明白吗?”这种平等的交流态度,跟他在节目中的表现如出一辙。
黄磊自己对此看得很开:“如果大家不想听,没关系,但我还是要分享。”这种态度,其实很像我们身边那些热心肠的长辈,他们总是忍不住要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04 那些被忽略的温暖细节在最新一季节目中,有个细节让很多观众感动:黄磊在睡前戴上了呼吸机。起初大家都担心他的健康状况,后来才知道,他是怕自己的鼾声影响同屋的人休息。
这个小小的举动,其实很能说明黄磊的为人。在《向往的生活》七季节目中,这样的暖心细节还有很多。

比如有一季,有个年轻嘉宾感冒了,黄磊默默地在厨房熬了姜汤;还有一次,听说来做客的艺人吃素,他特意重新准备了一整套素菜。这些细节,都不是剧本能安排的。
记得在第三季的时候,节目组请来了一位年长的老艺术家。黄磊不仅特意做了老人家乡的菜,晚上还陪着聊天,细心地问老人睡得是否习惯。这种对长辈的尊重,是装不出来的。

彭昱畅有次在采访中说过,他刚来节目时很紧张,是黄磊察觉到了他的不安,主动找他聊天,帮他放松。这种细心,让年轻的嘉宾们都很感激。
其实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什么《向往的生活》能火这么久?除了节目形式新颖,更重要的是那种真实的人情味。而这份人情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黄磊这些老嘉宾的自然流露。
05 乌镇的新篇章,艺术的回归今年的乌镇戏剧节,黄磊显得格外忙碌。作为发起人之一,他不仅要协调各种事务,还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团体。但在这种忙碌中,我们能看出他找到了新的寄托。

“在乌镇,我们做的不仅是戏剧,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黄磊的这句话,让人想起《向往的生活》最初的理念。从蘑菇屋到乌镇,看似不同的场景,其实有着相同的内核——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戏剧节期间,有个有趣的現象:很多明星来看戏,都很大方地走在街上,没有口罩帽子的遮挡。黄磊说这是因为“大家在做好事时都很坦然”。这句话很有深意,说明他始终在思考人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在戏剧节的一场论坛上,黄磊谈到为什么要做这个节:“就是想给年轻人一个展示的舞台,给严肃艺术一个生存的空间。”说这些话时,他眼里有光,那是在做真正热爱的事情时才有的神情。
从灶台前的“黄小厨”到戏剧节的艺术总监,这个转变看似很大,实则一脉相承。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也许这就是黄磊找到的新方向。
现在的乌镇戏剧节,已经成为中国戏剧界的重要盛会。走在乌镇的青石板路上,随处可见热烈讨论戏剧的年轻人。黄磊说,看到这样的场景,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向往的生活》第八季已经开始,黄磊在节目中的角色也在悄然转变。他依然会在客人来时下厨做两道拿手菜,但更多时候,他是在和年轻人分享人生经验,带着他们感受生活的本真。
或许,这就是成长。从亲手做每一道菜,到教会年轻人怎么做;从事事亲力亲为,到懂得适时放手。这种转变,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向往的生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