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汕头,真的太好吃了!除了水果,甜点之外,这十大小吃更是一绝

汕头的海风吹了千年,咸腥气渗进饮食的骨血里。明清时成埠,渔民进港就煮刚捞的鱼,连姜都省,只撒把粗盐,“鲜”字本就该是这样

汕头的海风吹了千年,咸腥气渗进饮食的骨血里。

明清时成埠,渔民进港就煮刚捞的鱼,连姜都省,只撒把粗盐,

“鲜”字本就该是这样直白。

作为侨乡,下南洋的人带回胡椒、香茅,掺进鱼丸的捶打里,才有了如今弹牙的筋道,这手艺在民国《潮州饮食志》里还记着,说“鱼糜捶之逾百次,韧而不柴”。

当地人过日子,饮食是活的规矩。

祭祖要蒸红桃粿,粉皮裹着花生糯米,褶子得捏得齐整,取“鸿图”的意;

冬至滚汤圆,芝麻馅要多,咬开流油才叫暖。

早年牛肉丸是挑担卖的,梆子一敲,巷里孩子就跑出来,如今成了中华名小吃,机器捶打快,却还留着老师傅手捶的老滋味,

毕竟手劲里藏着几十年的火候。

汕头饮食从不说“精致”,只讲“实在”。

海鱼要现杀,牛肉要当天宰,“食不厌鲜,味不厌真”才是根。

老街的小吃摊,老板守着炉子几十年,汤头熬得发白,给客人盛的时候总多舀一勺。

这滋味里,藏着汕头人的日子:

不花哨,却把每一口都过得扎实,像海边的石头,经得住潮涨潮落。

今天,跟诸位聊聊汕头的小吃……

汕头牛肉丸

起于客家“肉碎团子”,清末客家人挑担走街,

潮汕人改良用3斤铁棒捶打牛后腿肉,锤出“胶质网络”,成就弹牙如乒乓球的奇效。

罗锦章“新兴街牛肉丸”曾名震潮汕,2019年列入市级非遗,

其秘技藏在“三浸三捶”,牛肉去筋后经千次捶打,肉浆出胶如浆糊,手挤成丸入温水定型,咬开时肉汁“嗒”一声爆浆,潮汕人直呼“够力”!

如今《广东省地方标准》规定牛肉含量须超90%,

传统手捶虽被机械替代,但老铺仍守着“手作魂”:

丸子落地能弹半米高,蘸沙茶酱吃最“煞嘴”。

电影《食神》“濑尿牛丸”原型正是它,潮汕人笑称“食丸如食牛肉本味”,连海外侨胞归乡必点一盅牛肉丸汤,那是刻进骨血的“家香”。

汕头卤鹅

潮汕人“无鹅不成宴”的铁律里藏着千年烟火气。

唐《周礼》载“鴈宜麦”,唐宋“烧尾宴”的“八仙盘”已现卤鹅雏形,

潮汕更将此技艺发扬,

选用“世界鹅王”狮头鹅,经“三吊三浸”古法:

盐腌去膻,南姜、八角、桂皮等十余味香料熬制卤水,鹅身三浸卤汤、三吊晾干,卤汁渗入肌理,皮呈琥珀色,肉酥烂脱骨,胶质丰盈如脂。

潮汕谚语“无鹅肉勿滂沛”(没鹅肉不算丰盛),道尽其地位,

婚嫁“奠雁礼”用鹅代雁,节庆“赛大鹅”比肥美,春节“拜老爷”必供卤鹅,鹅头贴福字,寓意团圆吉祥。

如今卤鹅入非遗,却仍是街头巷尾的烟火:

鹅肝粉糯似脂,鹅掌“掌中宝”越嚼越香,蘸蒜蓉醋解腻,配鹅饭更添鲜香。

达濠鱼丸

南宋时,御厨为避鱼刺之险,刀背剁鱼见肉刺分离,制成“鱼脍”讨得皇帝欢心,后随宋室南迁至达濠,落地生根;

清初,郑成功部将邱辉为母制丸,马鲛鱼肉经千捶百打成弹牙丸子,连郑成功都赞“天南奇珍”,

其技艺更随邱辉败退台湾,催生出今日“台湾鱼丸”。

这丸子讲究“三分鲜,七分打”,

濠江本港蛇鲻鱼取肉,拌海盐、薯粉、鸭蛋清,木桶拍打至胶质渗出,手挤成丸温水定型,

煮熟后雪白浑圆、弹牙酥脆,鱼香浓郁不腻,咬下去“咯吱”一声,像咬住一口海风。

2018年它戴上“国家地理标志”金招牌,

2020年“鱼丸制作技艺”成省级非遗。

胶己人说,“没吃达濠鱼丸,不算到潮汕”,这粒小丸子,藏着潮汕人“食不厌精”的魂。

汕头蚝烙

明清时,澄海盐鸿渔民为保蚝鲜,将生蚝混入地瓜粉煎制,意外得此美味。

更有趣的是,清末盐灶乡老者“罚贼食蚝烙”的典故,

小偷被喂至涕泪横流求饶,从此改邪归正,成了蚝烙“治人”的奇谈。

如今这技艺已列省级非遗,银屏蚝烙四代传承,用澄海小蚝、本地猪油,煎得外酥里嫩,蘸鱼露鲜到跳脚。

吃蚝烙要趁热,金黄脆边裹着蚝粒,咬开“咔嚓”一声,蚝汁在舌尖爆开,鲜得人眯眼。

潮汕人管它叫“水生烙”,街头摊档支起铁锅,师傅手持木铲“吱啦”翻煎,烟火气里飘着海味香。

这口酥脆鲜甜,是潮汕人刻在基因里的乡愁,也是《舌尖》都追着拍的“活态非遗”。

潮汕鲎粿

清康熙年间《潮阳县志》载:“潮邑鲎粿乃粉粿中之精品”,

其诞与潮阳棉城渔港的鲎鱼有关。

鲎,古称“海底鸳鸯”,雌雄相依,肉可制酱。

旧时,巧媳为无牙婆婆创制此粿:冷糜磨浆,混薯粉、鲎酱,注桃形模蒸软,后文火油浸至外酥里嫩,蘸沙茶酱食,稠软鲜甜,易消化又解馋。

这粿的灵魂在“变”。

昔用鲎汁,今改鲜虾、鹌鹑蛋、香菇,但形仍似蟠桃,咬开时,白粿软滑、虾鲜弹牙、鹌鹑蛋嫩滑,层次分明如潮剧唱腔。

潮汕人讲究“时令食鲜”,鲎粿亦随季节换馅,春加鱿鱼,冬添腊肉,却始终守着“外酥里嫩”的魂。

如今鲎成保护动物,鲎粿虽“名不副实”,却成了华侨返乡的“乡味密码”。

老店日均卖五百个,竹签插食的市井气,比任何典故都更烟火,

毕竟,能让人“吃过返寻味”的,从来不是传说,而是舌尖上的潮汕。

炒糕粿

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

老徐炒粿的创始人徐春松在汕头新兴街支起摊,用米浆蒸出厚粿坯,切块煎至金黄,

再拌入鲜蚝、虾肉、猪肉,撒把沙茶酱、辣椒酱,咸甜辣三味在铁锅里翻腾,外酥内软的口感让“老徐炒粿”成了潮汕夜宵的代名词。

如今,它已是“中华名小吃”,但老一辈仍爱念叨:“食饱未?来块炒糕粿!”

这粿的妙,在“外脆里嫩”四字。

米香裹着蚝鲜,甜辣酱汁渗进每寸粿肉,咬开是脆壳“咔嚓”响,内里软糯如棉,咸甜辣香在舌尖炸开,像潮汕人的日子——苦中带甜,辣里藏鲜。

它不仅是小吃,更是游子的乡愁密码,一块粿下肚,

心就跟着潮汕的风土、潮水、老巷的吆喝声,一起回到了家。

汕头双烹粽球

诞生于民国初年老妈宫畔。

张强德父子以竹叶裹猪油炒糯,咸馅填南乳五花肉、虾米、咸蛋黄,甜馅塞红豆沙,扎成四角棱粽,创“咸甜同体”奇味。

潮汕俗谚“粽球细细会发家”正源此,

张良杰拒父“灰匙度生”劝,执意做大粽摊,终成“顺德号”老字号,店挂“食定正知”四字,意为“吃罢方知妙”,后引申为“日久见人心”之喻。

此粽妙在“和而不同”:

咸馅鲜香扑鼻,甜馅清甜不腻,咸甜分隔却交融。

糯米油润晶亮,咬开先尝咸香,再嚼甜糯,末了齿颊留甜。

2021年列入澄海区非遗,2012年评“中华名小吃”。

如今端午街头,阿婆仍蹲坐小凳,现剥粽叶蘸糖浆,喊声“厝边头尾,食个粽球正知味!”

澄海猪头粽

相传清末澄海黄氏家族为解决祭祀猪头易腐问题,

将猪头皮与瘦肉剁碎,佐八角、丁香等二十余味香料,经“先旺后文”火候卤制,再以豆腐膜包裹,木模重压脱水成块,因形似粽子得名“猪头粽”。

老字号“老山合”自1890年创制至今,2022年已升格为汕头市级非遗,

其“文旺结合”的烤制工艺,让猪头粽软韧脆兼备,咸香甘饴,既成祭品替代,又作茶配酒肴,远销东南亚。

这黑黢黢的“砖块”切开赤棕带白,油润不黏,细嚼有肉香、酒香、香料香层层迸发。

潮汕人晨配白粥,午佐功夫茶,夜搭啤酒,一句“食猪头粽,呾甜话”(吃猪头粽,说甜话),道尽烟火日常。

猪肠胀糯米

其诞可溯至明清,普宁洪阳先民以猪肠裹糯米、香菇、虾米,八分满灌装,遇热膨胀如《晋书》所载“囊大胀如吹”,故得名。

潮汕俗语更以“猪肠胀糯米”喻衣着紧束,暗藏生活哲学。

此小吃曾是节庆祭祀供品,寓富足美满,今成游子乡愁载体,随潮汕移民传至东南亚,是活态的文化符号。

其形态圆鼓饱满,猪肠柔韧裹着软糯糯米,内馅鲜香缠绵。

香菇醇厚、虾米鲜甜、五花肉脂香,蘸桔油或甜酱油,酸甜开胃。

制作讲究“胀”的分寸:糯米需浸软,灌至八分防胀裂,煮时火候需稳,方得皮薄馅饱、软糯不黏的绝妙口感。

这味小吃,是潮汕人“物尽其用”的智慧,也是烟火人间最朴素的滋味,

一口咬下,便是半部潮汕饮食史。

汕头牛肉粿条

清末潮汕,那时潮人靠海吃海,牛骨汤底要熬足四时辰,牛板筋得先高压炖软,鲜切牛肉只取吊龙伴,

逆纹切薄如纸,遇90℃汤瞬间卷曲,嫩得能抿化。

老辈人说,最早是祭祖用的“粿仔脯”,后来郭贞顺为避饥荒创粿条,才成了市井美味。

如今汕头街头,阿伯阿嫲守着老灶,炸蒜蓉要文火慢炸至金黄,沙茶酱得用花生虾米磨,

鱼露提鲜得恰到好处,连芹菜碎都得现切,哪能容得下冷冻肉?

食未?

这碗粿条藏着潮汕的烟火气。

粿条厚实有米香,比河粉更弹牙;

牛骨汤清透却浓醇,南姜的辛、炸蒜的香、沙茶的咸鲜层层叠叠。

牛肉嫩得能吸溜,牛筋胶质满满,配点豆芽脆生生,最后撒把芹菜珠,这就是潮汕人说的“杀嘴”!

街灯亮起时,这些小吃摊的炉火还暖着。

你随便找条老巷坐下,老板不问就端来一碗。

牛肉丸在汤里浮沉,蚝烙在铁板上滋滋作响。

吃吧。这里的味道从不说谎,就像海边的石头,潮水退了,它还在那里。

几十年了,还是这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