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底,提干失败的阎连科办好退伍证后回了老家嵩县。一天,他正在田里播种小麦,一名身穿四个兜军装的干部在田里找到他,拿出一张纸说“这是召回通知,限你在三天内按时队。” 在河南嵩县的一个偏远小村庄,阎连科的归来像是一场久违的庆典。村民们围着他,热切地询问着军营生活的点点滴滴。阎连科微笑着,回答每一个问题,但他的心里装着的,是一个远大的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阎连科的家庭条件朴实无华,他的父母是普通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中的陈设简单,墙上挂着的是几张陈旧的农耕照片和一块已经褪色的挂历。在这样的环境中,阎连科的文学梦想显得尤为珍贵。 每当夜幕降临,村庄被一片宁静包裹,阎连科就会点燃煤油灯,坐在摇摇晃晃的木桌前,手中握着笔,脑海中构思着故事。灯光下,他的眉头紧锁,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挥笔疾书,仿佛在与一个无形的世界对话。 “连科,别太晚了,早点休息。”母亲的声音从门外传来,透着关心和不理解。 “知道了,妈。我马上就睡。”阎连科应声,但手中的笔却没有停下的意思。 军队生活对阎连科来说,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他身体虚弱,常常落在队伍的最后面,尤其是在负重越野训练时,他总是挣扎在最后,满身是泥。但在文化课上,他却是另一番景象。他的眼睛总是闪烁着光芒,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渴望。 一次军队的演讲比赛,阎连科站在台上,自信而坚定。他的话语铿锵有力,每一个观点都准确到位。台下的士兵们被他的演讲所吸引,一个个聚精会神地听着。 “连科,你今天的演讲太精彩了!”班长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我真没想到,你这个‘书呆子’竟然这么能言善辩。” 阎连科笑了笑,心中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学梦想。他知道,尽管道路坎坷,但只要坚持,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军队宣传小组里,阎连科的文学才华绽放得尤为夺目。他负责的黑板报成了整个营区的焦点,上面不仅有军事新闻,还有他亲手撰写的故事和诗歌,讲述着军营的日常生活和士兵们的真实感受。每当新的黑板报完成时,总会吸引一群士兵围观,他们的脸上时而露出笑容,时而沉思。 “连科,这篇故事写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位战友拍着阎连科的肩膀说。 “谢谢,我只是把我们大家的故事写出来。”阎连科微笑着回答。 他还负责组织文艺晚会,每次晚会的节目都是他精心策划,从小品、歌曲到舞蹈,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他的悉心打磨。军营的夜晚因他而充满了欢笑和温暖。 晚会结束后,连长走过来,拍着阎连科的肩膀说:“连科,你这才华,真是让人羡慕。你是我们宣传小组的骄傲。” 阎连科的文章也在省级报刊上得到发表,他以文字描绘的军营生活,赢得了外界的广泛赞誉。由于他在文艺创作上的卓越表现,他被提拔为士官,成为了专职的宣传工作人员。 然而,这段美好的时光并未持久。一纸新规定宣告了阎连科军旅生活的终结。因为没有正规的军校背景,他无法继续在军队中晋升。心中充满失落的阎连科只能选择退役,回到了他那熟悉的家乡。 回到家乡的阎连科重新拾起了农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在田间劳作,但心中的文学梦想却从未熄灭。每当夜幕降临,他就会在简陋的小屋里,点燃煤油灯,继续他的写作。他在田间地头思索着故事的情节,构思着人物的命运,笔下的文字依旧流畅而充满激情。 “连科,你还在写那些故事呀?”母亲带着关心和不解问道。 “是的,妈。我总觉得,我的故事还没有写完。”阎连科回答道。 就在阎连科仿佛要与文学梦想渐行渐远之时,命运给了他一个意外的机会。一次,部队为了筹备全军文艺汇演,急需文艺人才。阎连科被重新召回,这一次,他带着更加成熟的文学素养和生活经验回到了军营。 他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编写剧本,筹划节目。他的剧本充满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汇演上,他的作品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他的剧本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喝彩,也为他赢得了军队的认可。因为这次汇演的杰出表现,阎连科终于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提拔,成为了一名正式的文工团员。在那里,他终于有了足够的舞台和机会,去展示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才华。 阎连科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梦想与坚持的故事。他从一个小村庄的农民成长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作家,证明了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就能创造出不凡的人生。 参考资料: 1. 《中国当代作家辞典》 2. 《现代文学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