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济南军区司令员张万年到驻莱阳某部视察。下车后,张万年就对陪同视察的某集团军政委刘书田说:“这里有我一位老战友,他是‘塔山英雄’鲍仁川,我们很多年没再见了,你让人到市里找找他,我很想见他。” 春风轻拂的1990年,张万年身着军装,眺望着前方蜿蜒的公路,他的脸上带着淡淡的忧郁和期待。车内气氛略显凝重,他转向身旁的政委刘书田,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莱阳有个老战友,‘塔山英雄’鲍仁川,我们20年未见,你找找他。我很想见见他。”刘书田点头,眼中流露出对这位传奇英雄的敬意:“我马上安排,司令员,您的老战友,我们一定会找到的。” 在那遥远的辽沈战役中,鲍仁川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作为4纵队的副营长,在塔山战役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那时的塔山,是一片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国民党军的装备精良、兵力众多,而鲍仁川只能带领着他的连队,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与之抗衡。 在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刻,鲍仁川站在战壕边,望着远方的敌军阵地,他对身边的战士说:“兄弟们,塔山是我们的,我们不能让敌人越过这一线!”战士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们知道,与这样的长官并肩作战,就算是死,也是无悔的。 战斗中,鲍仁川巧妙利用地形,布置了一系列防御工事。当敌军波涛般的攻击来袭时,他和他的战士们利用这些工事,像顽石般坚守,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敌军。但随着敌军的炮火轰击,阵地变得岌岌可危。在这危急时刻,鲍仁川毫不犹豫地挥舞着手中的武器,高喊:“跟我上!”他冲在最前线,带领战士们发起了猛烈的反击。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仿佛获得了无穷的力量,将敌军一次次地推回。 战斗过后,鲍仁川的英勇表现和对战局的敏锐判断,使他成为了“塔山英雄”。但在他心中,更多的是对战友们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在张万年的记忆里,鲍仁川不仅是一个战场上的英雄,更是一个深沉、智慧的长官,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人们。 在退役后的岁月里,鲍仁川的生活转变为了一种沉默而艰辛的现实。他选择了一种简朴的生计——拉煤球。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时,鲍仁川就已开始了他的日常。他会穿上那件旧但整洁的工作服,拉着那辆沉重的手推车,满载着黑亮的煤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穿梭。他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孤独,但又充满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气质。 尽管生活艰辛,但鲍仁川从不抱怨。他总是面带微笑,与街坊邻居打着招呼,他的话语虽少,但每句都透露着深深的善良和敬业。在煤球市场,他以公平的价格出售自己的货物,尽管收入微薄,但足以维持他和家人的基本生活。他的同伴们常常对他表示敬意,他们知道这位老兵的过去,知道他在战场上的英勇。 然而,鲍仁川的身体逐渐受到了战伤和年岁的双重打击。他曾经在战场上负伤,这些旧伤在寒冷的天气里会复发,给他带来剧烈的疼痛。在这些日子里,他常常只能躺在床上,忍受着疼痛的折磨。尽管如此,他从不向家人透露自己的苦楚,总是尽力保持乐观,不让家人担忧。 当张万年得知鲍仁川去世的消息时,他深感悲痛。在张的心中,鲍仁川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更是生活中坚韧不屈的勇士。他在莱阳的行程中,时常沉浸在对鲍仁川英勇事迹的回忆中,感慨于这位英雄在平凡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非凡品质。 张万年坚信,像鲍仁川这样的英雄,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应该被更多的人所铭记。他们不仅是战争时期的英雄,更是和平时期值得尊敬和纪念的人物。对于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敬意,让他们的事迹成为激励后人的力量。 [参考资料:] 1.《辽沈战役史》,一本详细记述辽沈战役历史的书籍,提供了鲍仁川参战的背景和战事细节。 2.《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这本书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史,其中包含了对鲍仁川等英雄人物的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