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7点,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卡瓦格博雪峰时,陈兴春已背上背包,深入德钦县云岭乡西当村开展文化遗产调查。自2024年8月她在德钦县文化和旅游局以“青年实干家”的身份上岗以来,经常跋山涉水,深入民间,完成了“科技助推白马雪山生态旅游开发策划书”的撰写工作、参与德钦黑帐篷牧业文化遗产的调研,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刚到岗的第一天,单位就给陈兴春安排了任务以“白马雪山生态旅游开发”为对象写一份策划书。第二天她在同事陪同下深入白马雪山进行实地调查,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她成功到达海拔4800米以上雪山,在实地观察白马雪山地形后她和同事一起深入探讨了开发规划。从生态修复、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冰雪运动、户外徒步、科考研学、智能化管理服务六大板块进行了研究入手,并在技术和人才方面提出科技赋能的诉求,旨在实现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该策划书还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新模式、新业态,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德钦县相关部门对这一策划书给予了较高评价。

“策划书的撰写让我感到,必须学习新技术才能跟上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活起来,旅游才有魂。”陈兴春说。在实际工作中她意识到,德钦县散落在乡野田间的黑帐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巨大价值。为了抢救这项濒临消失的文化瑰宝,她先后前往德钦古几农、丁农顶、红坡村、西当村等进行调研。为了完整记录一位老艺人的黑帐篷制作技艺,她连续一个星期每天往返4小时的山路,向老艺人学习了解黑帐篷的制作,记录德钦传统牧民的游牧生活,既获取了关于黑帐篷的第一手资料,又深入了解相关文化和社会背景,为后续的系统性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从昆明的“坝子”到德钦的“高山河谷”,从大学校园里的研究生到德钦非遗中心的“副主任”。陈兴春实干家的经历不仅是一次地域与角色的跨越,更是一场对知识的探索与运用方式的实践。

她还参与了《德钦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2024—2026 年)》的编写,为德钦县文旅事业发展奉献自己青春力量。“作为青年实干家,我希望所做的工作能为德钦县的文旅融合发展添砖加瓦。”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梅里雪山,陈兴春的眼神坚定而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