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9年深秋的一个清晨,紫禁城的宫门依然紧闭,文武百官又一次无功而返。这已经是万历皇帝连续第1276天没有上朝了。然而,养心殿内的烛光却亮了一整夜——这位被指责"荒废朝政"的皇帝,正在批阅着从全国各地送来的奏章。
提起明神宗万历皇帝,人们脑海中立即浮现出"28年不上朝"的怠政形象。的确,从万历十七年开始,这位皇帝几乎不再露面,创造了中国皇帝不上朝的纪录。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表面现象复杂得多。这位皇帝的"罢工",实际上是一场与文官集团持续数十年的无声战争。

万历皇帝即位之初,并非怠政之君。在张居正的辅佐下,他曾经勤勉听政,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明史》记载,当时的万历"方在冲龄,励精图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上朝理政从不间断。
转变发生在万历十四年。这一年,皇帝因身体不适,连续几天免朝。没想到这一举动立即遭到文官们的猛烈抨击。礼部主事卢洪春上书,指责皇帝"纵欲败度",言语之激烈,完全不像臣子对君主说话。
更让万历难以接受的是,类似的奏章接踵而至。文官们似乎形成了一种风气:谁批评皇帝越激烈,谁就越能赢得"直臣"的美名。这种道德绑架,让年轻的皇帝深感无力。

真正让万历与文官集团彻底决裂的,是持续十五年的"国本之争"。万历想立宠妃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为太子,而文官集团坚持"立嫡立长"的原则,要求立宫女王氏所生的朱常洛为太子。
这场争论表面上是立储问题,实则是皇权与文官集团的权力博弈。文官们动辄引用祖制,以道德之名行干涉之实。皇帝的任何决定,都会遭到集体反对。
最让万历寒心的是,就连他赏给郑贵妃的一些首饰,都会被文官拿来大做文章。在这种环境下,皇帝连家务事都做不了主,更别说军国大事了。
于是,万历选择了最极端的反抗方式——不上朝。既然说什么都会被反对,做什么都会被批评,那不如索性不见面。

然而,不上朝不等于不理政。万历虽然深居简出,但通过批阅奏章、发布谕旨,依然牢牢掌控着朝政大权。
在万历不上朝期间,明朝取得了"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朝鲜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这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成功,足以证明国家机器仍在正常运转。如果皇帝真的完全不理朝政,这些需要调动全国资源的战争怎么可能取得胜利?
更重要的是,万历通过"留中不发"的方式,与文官集团进行着持久的拉锯战。那些他不赞同的奏章,就直接扣押不发;那些他想要推行的事务,就通过司礼监直接下达。

在与万历对抗的文官集团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们以"道德卫士"自居,实际上却往往陷入无谓的党争。
东林党、齐党、楚党、浙党等派系互相攻讦,把朝堂变成了政治斗争的战场。他们批评皇帝怠政,自己却在为派系利益明争暗斗。
更讽刺的是,这些要求皇帝节俭的文官,自己的生活却极为奢侈。李贽在《焚书》中直言不讳地批评这些道学家"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在这种环境下,万历的不上朝,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虚伪文官集团的一种无声抗议。
万历皇帝的不上朝,确实给明朝政治带来了负面影响。官员空缺不补,朝政效率低下,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将这一切简单归咎于皇帝个人怠政,显然有失公允。

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君臣对抗,实际上是明代皇权与文官制度内在矛盾的总爆发。文官集团试图用道德规范约束皇权,而皇帝则用消极怠工来维护自己的权力空间。
当我们今天回望这段历史时,或许应该少一些道德批判,多一些制度反思。万历的"罢工",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制度的失败。这段历史提醒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制度,不应该依赖于君主的个人品德,而应该建立在有效的权力制衡基础上。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那个被指责"怠政"的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明朝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这或许说明,有时候皇帝少干预,未必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