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被央视力推的石榴有多好吃?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不只是汗血马与苜蓿,还有几株裹着沙尘的石榴苗,栽在长安宫墙下。到魏晋时,这草木已爬满江南院落,贾思勰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不只是汗血马与苜蓿,

还有几株裹着沙尘的石榴苗,栽在长安宫墙下。

到魏晋时,这草木已爬满江南院落,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写 “凡栽石榴,春初为上”,

连寻常农户都知要选春日移苗,盼它秋来挂果。

古人爱石榴,不只为那口甜酸。

婚嫁时撒把石榴籽,盼 “多子多福”;端午挂枝在门楣,说能驱邪。

唐代长安的曲江池畔,石榴花映着游人衣袂,红得像燃着的火,

诗人写“榴枝婀娜榴实繁”,把这草木写进了烟火日子里。

如今临潼的石榴仍以皮薄籽甜闻名,怀远的石榴则成了地理标志。

它早不是西域来的稀罕物,既能榨成汁装在玻璃瓶里,也能入药治些小疾。

从宫墙根的小苗到寻常人家的果盘,这石榴裹着两千年的时光,

咬开时,还是满舌的清甜,像把旧日子里的暖都嚼在了嘴里。

大马牙甜石榴

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安石国带回石榴种,在峄城扎了根。

这果子生得憨实,果皮青黄带红晕,籽粒大如马牙,

粉红透亮,咬一口甜汁迸溅,像含了口秋天的蜜。

老辈人说,“籽粒抱成团,日子红火火”,这石榴从西汉火到今朝,成了峄城人的“心头肉”。

这石溜不单是水果,更像部活历史。

安石国大旱时,张骞救过石榴树,归途虽丢树却带回种子,才有了今日的“冠世榴园”。

如今峄城人摘石榴爱说“先看果嘴裂没裂”,裂开的才甜。

果皮还能入药,止泻驱虫,浑身是宝。

现在吃它,不光图个甜,更图个“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的吉庆劲儿,

就像当地人说的,“石榴籽抱团,日子才瓷实”。

这口甜,从古甜到今,甜得扎实,甜得有烟火气。

净皮甜石榴

是陕西临潼特产,张骞凿空西域时从安石国引种,栽在汉上林苑,后落户骊山脚下。

华清宫那棵1200岁的“贵妃手植榴”至今枝繁叶茂,每年结出的果子甜得透亮,

印证着唐代已成规模的栽培史。

临潼人管它叫“粉皮甜”,果皮薄得能透光,粉红籽粒像撒了把碎钻,

咬开甜汁子直往喉咙钻,连核都带点酥劲儿。

这石榴能成“中国石榴基因库”,全靠老祖宗的智慧。

临潼人用秸秆覆土保墒,拿陶缸存果到次年春,

硬是把个外来物种驯成了耐旱抗冻的“本地娃”。

现在临潼净皮甜占了半壁江山,还衍生出骊山红、贵妃红等50多个品种。

白皮甜石榴

尤以安徽怀远白花玉石榴最负盛名。

怀远石榴栽种史可溯至唐代,曾是皇家贡品。

其“三白”特性绝了,白花、白果、白籽,果皮薄润如玉,

果肉晶莹透亮似打了水光针的大冰糖,甜而不齁,清爽不腻,

籽粒大且出汁率奇高,当地人直夸“甜得跟蜜似的,吃一口能甜到心坎里!”

典故更有味儿。

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安石国(今乌兹别克)带回石榴树,途中遭匈奴截杀,石榴树失踪。

后汉武帝迎张骞时,忽见红裙绿衣女子化作石榴树,从此中原遍植此树。

北魏洛阳白马寺的“白马甜榴”更传奇,史载其果“重七斤”,民间戏称“一实直牛”。

这石榴,甜的是滋味,更是千年烟火气,

吃一口,仿佛嚼碎了半部中国植物史!

礼泉御石榴

陕西的“果中珍品”,因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喜食得名,已有上千年栽植史。

传说这石榴曾治好了王妃的胃疾,从此成了“宫廷神果”。

如今,礼泉昭陵周边仍是主产区,果大如拳,

单果平均重750克,最大能到1500克,皮薄肉厚,

籽粒红亮似玛瑙,甜中带酸,咬一口汁水四溅,美滴很!

这石榴可不是光会“卖萌”。

它皮厚耐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能健脾开胃、润肠止咳,连果皮都能入药。

走在礼泉街头,随便问个老农,都能给你讲段“唐王爱石榴”的故事,

这石榴,早把根扎进了历史,也扎进了烟火人间。

玛瑙籽石榴

它源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安石榴”血脉,

经两千年沉淀,在荆山、涂山脚下的沃土里扎下根。

安徽怀远老辈人常说,1997年一道天雷劈中百年老树,

次年竟结出雪白玉果,成了“雷击石榴”的传奇,

如今市场价能卖二十元一个,咬开青白果皮,冰糖甜直钻心尖。

这石榴圆如球,五棱分明,单果重可达760克,

籽粒水红似玛瑙,中心一点红芒如针,放射状散开,阳光下透亮如琥珀。

可食率64%,总糖13.97%,酸度仅0.58%,甜而不齁,脆嫩多汁,放久了也不易坏,

九月下旬成熟,能存到十月。

当地人爱把玛瑙籽塞进新婚被褥,取“多子多福”的吉意。

大红甜石榴

是河南开封县的“心头宝”,

1986年就摘过河南省优质农产品一等奖的桂冠。

这石榴树皮实得很,沙壤土里扎下根,冬剪夏控不费事,亩产轻松破3000公斤。

陕西临潼的种儿更绝,糖度能飙到16%,果皮薄得跟纸似的,

籽粒软得像化在嘴里,当地人夸“籽软如饴”,

啃着不吐核,小孩当零嘴,老人当补品,甜得直咂嘴。

唐朝武则天还拿它当“送子果”,赐给侄儿武三思,盼着添丁进口。

如今中秋拜月,河南人家案头摆俩大红甜,图的就是“榴开百子”的吉利。

这石榴啊,甜得实在,红得透亮,咬一口,汁水在舌尖炸开,

连空气都染了甜香,像极了老家院里那棵老石榴树,

风一吹,满枝的红果儿晃得人心里暖。

大青皮甜石榴

是刻在骨头里的“铁皮甜”。

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安石国带回这株“红裙绿衣”的仙果,在峄城扎根千年,

如今占当地栽培八成以上,成了地地道道的“枣庄味儿”。

传说当年张骞浇灌的那棵树,化作御花园的石榴仙子,

如今峄城人吃石榴,总爱念叨“甜得嘞,跟煤一样实在”。

这石榴个头赛拳头,单果重六百多克,

皮厚耐放,掰开像红玛瑙堆成山,籽粒鲜红透亮,汁水甜得发涩,咬一口“砰”地炸开,

甜津津的汁儿直往喉咙钻。

峄城人爱它,不仅因味美,更因它耐旱抗病,

年年丰收时,家家户户晒石榴、酿石榴酒,连空气里都飘着甜香。

白花玉石籽石榴

唐代起被列为贡品,清嘉庆《怀远县志》载其“白花白实,玉籽榴尤佳”。

这果子生于茨淮新河畔,皮薄如纸,青黄果皮缀着红晕,籽粒大若冰糖,咬开“咔嚓”一声,

甜汁在舌尖炸开,含糖量稳居15-17度,连籽都软得能嚼碎,当地人直说“甜得抿嘴儿”。

传说张骞通西域带回石榴籽,落地怀远便扎了根。

更奇的是1997年雷击老树,次年竟结出雪白玉果,人称“雷击石榴”,

如今市场价二十元一颗,成了稀罕物。

这石榴不仅甜,还藏着“多子多福”的彩头,

婚庆时摆两个裂开的红石榴,籽粒饱满似玛瑙,讨个“子孙满堂”的好意头。

这颗穿越千年的红宝石,甜得扎实,甜得有故事。

蒙自无籽水晶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安石国”的奇果,

经唐朝《酉阳杂俎》记载“南诏石榴味绝洛中”,在蒙自落地生根。

蒙自人把石榴花供作钟馗花神,五月榴火映得满城红,

求驱邪保平安,这习俗流传千年。

无籽水晶石榴是科研人员用高新技术选育的稀世珍果,9月成熟,恰逢中秋国庆。

全果鲜红透亮,表皮厚而不裂,耐贮运。

平均单果半斤重,最大能超两斤!

果肉淡红,果粒如玛瑙,百粒重73克,含糖量26%,浓甜微酸,

咬一口“滋溜”爆汁,籽粒软嫩如无物,直接嚼着吃,比突尼斯软籽还爽利。

蒙自石榴种植已有700年历史,

独享北回归线2234小时日照,甜度比同期市面石榴高5个度。

突尼斯软籽石榴

是1986年中突建交时突尼斯赠送的国礼,

扎根四川会理后成为“中国石榴之乡”的明珠。

从地中海到川滇高原,它用“软籽革命”改写吃石榴吐籽的麻烦。

会理年均日照2400小时,昼夜温差大,红壤富矿,

让这颗“红宝石”甜度达15.5%,籽粒软如嫩豆,可嚼食无渣,汁水丰沛到“一捏爆浆”。

它不仅甜过蜜糖,更藏着文化密码:

石榴“千子如一”被赋予“多子多福”寓意,“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

你捏开一颗石榴,汁液溅在衣襟上。那甜味从舌根漫上来,像是捏碎了二千年的日头。

长安的沙尘、江南的烟雨、骊宫的月色,都在这清甜里化开了。

去尝尝吧。

找个秋深的午后,掰开这糊着时光的果子。

让甜汁子淌满手,籽粒在齿间迸裂。

你会懂的,那些旧年月里的人,是怎样把日子嚼出这般扎实的甜。

这甜,从西汉飘到现在,依然烫着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