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绝望:一个你耗费了三个月心血、逻辑完美、数据扎实的方案,在会议上被一个关键人物用一个愚蠢至极的理由否决?你是否也曾带领一个团队,眼看项目就要成功,却被某个“好心办坏事”的同事彻底拖入泥潭?我们总以为最大的敌人是竞争对手,但真正让我们精疲力竭的,往往是身边那些无法用逻辑解释的“愚蠢”。

这种愚蠢,就是卡arlo·M·奇波拉在《人类愚蠢基本定律》中揭示的,一种比邪恶更可怕的破坏力。它不是笑话,而是一本严肃的“社会灾害预警指南”。奇波拉,一位严谨的经济史学家,用近乎残酷的理性告诉我们:愚蠢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力量,它像地心引力一样,始终在拉扯我们的文明(和我们的项目)下坠。而这本书的价值,就是帮我们看清它,然后活下来。
奇波拉定律的核心,是将人分为四类:
聪明人(I):利人利己。
无助者(H):损己利人。
土匪(B):利己损人。
愚蠢者(S):损人不利己(甚至损己)。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我带过的一个最失败的项目。当时我刚晋升,意气风发,手下有两个关键执行人。一个是“土匪”,他精明、自私,总想把项目的功劳和资源划拉到自己名下;另一个是“愚蠢者”,他勤奋、听话,但缺乏基本判断力。我犯的致命错误是:我把100%的精力都用在了防范那个“土匪”身上。我花了无数时间跟他博弈、谈判、设定规则,以为控制了他,项目就安全了。
我错了。
真正毁掉项目的,是那个“愚蠢者”。就在项目上线的关键前夜,他为了“帮我分担”,主动去“优化”数据库,结果删错了关键索引,导致整个系统崩溃。他自己也吓哭了,他真的不是故意的。但结果是,项目延期三个月,我被集团通报批评。那个“土匪”只是想多占点便宜,但他至少知道“成功”的价值;而这个“愚蠢者”,他什么也不图,却用他的善意和愚蠢,实现了“土匪”想做而做不到的破坏。直到读懂奇波拉的第三定律(黄金定律),我才恍然大悟:愚蠢的人,是那些其行为会导致他人损失,而自己却无法获益,甚至可能遭受损失的人。他们是宇宙的黑洞,是熵增的执行官。
我们总以为愚蠢是“缺乏知识”,错了。奇波拉的第二定律指出:一个人愚蠢的概率,与他/她的任何其他特征(如教育、地位、财富)无关。这才是最可怕的。我们以为的“聪明人”聚集地,比如高学历团队、精英组织,愚蠢者的比例和贫民窟里完全一样。你无法通过筛选“聪明”的履历来避开他们。
奇波拉定律是绝佳的“诊断书”,它让我们停止了无意义的愤怒:“他为什么就是不明白?” 别问了,他就是不明白。他不是“土匪”(B),你无法用利益收买他;他也不是“无助者”(H),你无法通过剥削他获利。他是(S),他的行为模式就是“制造混乱”。这本书戳破了我们最大的幻想:永远不要试图去改变、理解或利用一个愚蠢的人。奇波拉的第四和第五定律警示我们:非愚蠢者总是低估愚蠢者的破坏力,而愚蠢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人。
那么,识别出来之后,怎么办?坐以待毙吗?不。我们是“行动教练”,我们不只“读”书,更要“用”书。奇波拉给了我们诊断,我们必须自己开出“处方”。我根据自己的惨痛教训,总结了一套“清醒者防卫预案”(The Sober Defender's Protocol)。这不是为了战胜愚蠢(你永远赢不了),而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和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事。
这个预案分为三步:
快速定性(Identify):他是B,还是S?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面对一个给你制造麻烦的人,你必须立刻判断他的动机。他是“土匪”(B)还是“愚蠢者”(S)?判断标准很简单:他是否能从“损你”中获益?如果他能(比如抢你的客户、夺你的功劳),那他是B。如果他不能(他只是在制造混乱,甚至自己也在焦头烂额),那他是S。
分策应对(Isolate & Leverage):对B用博弈,对S用隔离。
如果他是B(土匪):恭喜你,这反而是“好消息”。因为B是理性的,他的行为可以预测。你可以用更高的利益去诱导他,用更强的规则去制约他,用共同的敌人去转化他。你们是在“利益场”上博弈。
如果他是S(愚蠢者):立即停止你所有的“说服”和“感化”尝试。你无法用逻辑战胜一个不讲逻辑的人。你必须切换策略,从“影响他”转变为“隔离他”。把他调离关键路径,给他一个无害的、封闭的工作范围,最大程度缩小他的“破坏半径”。不要给他任何接触核心资产的机会。
止损保底(Stop-Loss):放弃“完美”,守住“底线”。
S的存在是常态。这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全员都是精英”的幻想。在S已经造成破坏后,不要再纠结于“追责”和“教育”,你的唯一任务是“止损”。保护好项目的核心成果,哪怕它不完美。
我就用这招。上次会议上,一个S型同事又开始提出那个他已经提了八百遍的、完全不切实际的“绝妙点子”,所有人都很烦躁。我的第一反应是(内心独白):“天呐,又来了,我必须当众指出他这个想法的三个致命漏洞,让他闭嘴!”
但我的“清醒者防卫预案”启动了。
(第一步:定性)我告诉自己:“他是B还是S?他这么做能抢走我的预算吗?并不能。他只是真心觉得这个点子很棒。OK,他是S。”
(第二步:分策)我的理性告诉我:“你如果反驳他,他会觉得你‘打压他’,他会用10倍的愚蠢能量来纠缠你,会议将被彻底摧毁。你的目标不是辩赢他,而是推进议程。必须‘隔离’。”
(第三步:止损)于是,我微笑着对他说:“这个想法非常具有颠覆性(隔离语言)。会后我希望能单独找你,深入聊聊这个方案的落地细节(隔离动作:将会后单独聊,而不是在会上浪费所有人时间)。现在,为了不耽误大家,我们先来看下一个议题。”
我没有赢,但我也没有输。我保护了会议,保护了我的团队,也保护了我的血压。这就是“用”书的意义。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教我们如何战胜愚蠢,而是教我们带着清醒,与愚蠢共存。它是一剂苦口良药,治好了我们“总想拯救一切”的圣母病,也治好了我们“总被猪队友气死”的内耗症。
我建议所有被职场内耗折磨的“聪明人”,都该读一读。阅读建议是:不要在深夜读,容易失眠;也不要当成笑话读,要当成一本战略手册来读。尤其是关于愚蠢破坏力的章节,请至少读三遍,直到你放弃幻想。
最后,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你是如何识别和应对那些“无法解释的破坏力”的?
关于职场内耗和愚蠢定律,你还踩过哪些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我们一起“用”书。
声明:此文90%以上系原创,极少素材借AI辅助,图片均为AI原创,内容保持客观准确,信息皆源于可靠且可查证之处,其目的在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倡导建设性讨论,无不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