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日出现在广东湛江一处沙滩上的令人痛心的一幕,一只小海豚只露出了小半截身体,母子俩均已死亡。经当地警方初步调查,系难产死亡后被海浪冲上沙滩。

这只中华白海豚吻部修长,身体呈现灰白色并带有斑点。从其体色特征来看,应为成年早期个体。虽然正处于繁殖活跃期,但难产风险相对较高。

中华白海豚在分娩启动前,母豚会通过一系列行为为生产做准备,它会主动远离群体,前往水深 5-10 米的浅海、水流平缓且远离航运路线的区域。这类区域能减少外界干扰,同时方便产后引导幼豚呼吸。

此时母豚的活动频率会降低,多保持缓慢游动或短暂停留;呼吸次数从正常的每分钟 1-2 次增加到 3-4 次,体内激素水平也发生变化,孕激素下降、催产素上升,促使子宫肌层逐渐活跃,为后续宫缩做铺垫。随着宫缩逐渐规律且强度增加,母豚会将身体调整为垂直或倾斜姿势,头部朝上、尾部朝下,借助水流和身体摆动辅助产道打开。

幼豚会以尾部先露出母体的姿势缓慢产出,这是鲸豚类区别于多数陆地哺乳动物的关键特征。避免头部先出导致幼豚在水中呛水。产出过程中,母豚会持续收缩腹部,同时通过尾鳍摆动发力,推动幼豚脱离母体。但年轻母体因生殖系统尚未完全成熟,产道狭窄,子宫收缩力不足,分娩节奏紊乱导致难产。

中华白海豚的繁殖效率极低,成年雌性每年仅排卵一次,妊娠期长达 10-12 个月,每胎仅产一仔,且哺乳期持续 2-3 年,导致生育间隔长达 3-5 年。而更严峻的是,幼豚存活率不足 50%,许多幼崽因母亲体力不支无法及时顶出水面呼吸而溺亡。这种慢繁殖特性,使得种群恢复能力极弱。目前,全球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约6000头,被誉为“水上大熊猫”。

目前,搁浅的中华白海豚母子尸体已移交动保部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