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场由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广东吴小兰慈善基金会资助,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微信战略研究院联合开展的AI编程实践课,让健康科普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校园。
在“AI驱动科普创新”的课程框架下,授课导师采用“玩中学”的剧本式教学,借助可视化开发工具和AI代码助手,帮助学生跨越编程门槛。
从构思《健康生活指南》到搭建《垃圾分类手册》,学生们通过“拆解-模仿-创造”的三阶学习,仅用两小时就完成了从微信小程序草图到可交互的全流程开发。



这场AI科普实践背后,是多方协同构建的创新教育生态。广东省科普志愿者协会执行秘书长万丹琛强调,AI编程实践课不只在于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而是推动形成“问题发现-技术解决-社会应用”的完整教育链条。
课堂优秀作品将直推参加广东省“AI科普+”创意与应用大赛-AI微信小程序编程主题赛。随着《AI+科普小程序评审标准》的落地,学生作品在功能创新、社会价值等维度获得系统指引,天马行空的想象扎根现实土壤。
承载着童真与智慧的小程序作品,正在延展编码科普教育的新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