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抢一个安世还不够?马克龙对华发难,要求欧盟对华启动“核选项”

文 | z t编辑|青橘罐头前言荷兰刚对安世半导体出手,马克龙就急着推动欧盟用“反胁迫工具”对华施压,这只是巧合吗?要知

文 | z t

编辑|青橘罐头

前言

荷兰刚对安世半导体出手,马克龙就急着推动欧盟用“反胁迫工具”对华施压,这只是巧合吗?

要知道安世背后牵扯着欧洲汽车芯片供应链,而法国此刻跳出来,究竟是真为欧盟产业安全担忧,还是想借着对华博弈,为自家困境找突破口?这背后的盘算,恐怕没那么简单。

荷兰抢中企安世

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针对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控股的荷兰安世半导体,祭出了1952年颁布的《货物供应法》。

这项此前几乎从未启用过的法规,成为了荷兰经济事务部采取一系列行动的依据。

具体来看荷兰方面不仅冻结了安世半导体的资产及知识产权调整权限,还暂停了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在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职务。

甚至将闻泰科技持有的安世半导体股份(仅保留1股)委托给第三方机构托管。

对于这些举措,荷兰经济事务部给出的解释是,发现安世半导体存在“严重治理缺失的急迫讯号”,担心在紧急情况下无法保障芯片供应。

同时强调此举是为了保护荷兰及欧洲境内关键技术知识与能力的持续性。

这一事件很快在欧洲产业链引发连锁反应,英国虽未直接参与安世半导体的资产处置,却也迅速展开行动。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英国政府同期通过“关键技术委员会”召开专项会议,重点评估安世半导体事件对本国汽车、电子产业链可能造成的影响。

英国商业、能源与产业战略部发言人公开表示,正密切关注欧洲半导体供应链动态,将采取必要措施保障英国关键产业的供应安全。

若追溯这一事件的背景,会发现其中还牵扯着美国的身影,就在荷兰政府采取行动的前一天,即2025年9月29日,美国发布了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

不过中美经贸团队于10月达成共识,美方已宣布暂停该规则实施一年,这使得荷兰政府的接管行动失去关键政策依据。

明确将被列入“实体清单”企业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纳入同等管制范围,而闻泰科技此前已被美方列入该清单。

更关键的是荷兰政府披露的法庭文件显示,早在2025年6月,美国商务部官员就曾与荷兰外交部沟通,明确要求安世半导体“调整管理层结构以符合美方安全要求”。

这种跨国家的干预,让整个事件的性质变得更加复杂,而面对荷兰政府的一系列措施,闻泰科技通过官方渠道表达了反对态度。

称这些措施“缺乏充分事实依据,严重损害企业合法权益”,并明确提出“恢复张学政首席执行官职务”是重启安世半导体中国区出口业务的前提条件。

这样一系列的操作很明显,属于欧盟成员国的荷兰,就是想要将安世半导体这个关乎全球车企芯片供应链的企业掌握在自己手中。

然而就在安世半导体风波还没有停止,法国马克龙却呼吁欧盟来对付中国。

马克龙呼吁启用欧盟“反胁迫工具”

安世半导体事件引发的欧洲产业链焦虑还未消散,2025年10月,法国马克龙在欧盟内部会议上,就公开提出欧盟应考虑动用“反胁迫工具”这一贸易政策工具。

马克龙当时明确表示,欧盟需以更有力的政策维护自身产业利益,确保关键原材料供应安全,他这番表态很快被欧洲媒体解读为欧盟内部对“反胁迫工具”应用方向的重要声音。

毕竟在安世事件后,欧洲不少国家都对产业链安全格外敏感,马克龙此时发声,也算是踩在了当下欧洲的舆论热点上。

在这场峰会后的公开场合中,马克龙将中方为维护国家安全出台的稀土新规,定义为“经济胁迫”并公开指责,却对峰会闭门讨论的核心细节避而不谈。

这种只强调自身“受影响”、要求“作出回应”的表态,更像是在转移焦点,回避中方政策的正当性。

而马克龙的呼吁,德国不仅表态支持对华贸易强硬,还愿意和法国一同探讨用“反胁迫”机制应对稀土管制,看似形成了“法德联手”的姿态。

但从实际情况看,这更像是欧盟内部的“政治表态”,一方面,启用“反胁迫”机制会大幅升级中欧紧张关系,不符合双方经贸合作的根本利益。

另一方面法国此前在对美贸易中多次提议类似工具却毫无进展,也说明这套机制在欧盟内部本就缺乏落地基础,现阶段很难真正用于对华贸易。

而要弄清楚这一工具到底是什么,得从它的官方定义和制度设计说起,欧盟“反胁迫工具”的政策草案最早是欧盟委员会在2021年底提出来的。

之后经过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多轮磋商讨论,直到2023年11月才正式表决通过,同年12月27日开始生效实施。

根据欧盟发布的官方文件,这个工具的核心目标很明确,就是应对第三国通过经济手段干预欧盟或成员国独立决策的行为。

能用到的具体措施也不少,像关税调节、货物进出口限制、公共采购投标限制、外国直接投资约束,还有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使用限制和金融服务管控等,基本覆盖了经贸领域的主要环节。

而从生效到2025年10月,这一工具已经落地快两年了,许多人将其视为一种“核选项”,但实际上一次都没真正启用过。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这个智库就分析过,工具没启用的核心原因在于欧盟与主要经济体经贸联系太紧密,贸然启动反制很可能导致双方利益都受损。

尤其现在欧盟经济还面临能源价格居高不下、通胀压力难缓解的情况,制定政策时必须得兼顾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环球时报2025-10-31——欧盟酝酿“反胁迫”,小心中了回旋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