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梅子黄时与绿阴路,曾几诗里的初夏闲行

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作者是南宋诗人曾几(1084-116

曾几《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

作者是南宋诗人曾几(1084-1166 年),创作于宋高宗绍兴年间(约 1140-1150 年)。

当时曾几因反对秦桧议和被贬,后闲居家乡赣州,某次前往三衢(今浙江衢州,“三衢道” 即衢州境内的道路)访友,恰逢初夏梅子黄熟时节,连日晴朗,旅途心情轻快,遂写下这首纪行诗。

曾几是南宋 “江西诗派” 后期代表,虽主张抗金却不擅激昂之语,尤善写日常闲情与自然景致。

这首诗最早收录于《茶山集》(曾几号 “茶山居士”),清代《宋诗钞》评价其 “语淡而味浓,景真而情切,初夏行旅之乐,尽在二十八字中”。

诗中 “梅子黄时”(江南初夏时节,通常多雨,称 “梅雨”,“日日晴” 尤为难得)、“三衢” 均是南宋江南的地域与时节符号。

——

白话翻译

梅子黄熟的时节,难得天天都是晴天;

我乘着小船到小溪的尽头,然后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的绿荫和来时的路一样浓密,还意外多了几声黄鹂鸟的鸣叫。

——

一篇 “初夏旅途日记”,每句都藏着 “闲” 与 “喜” 的交织,二十八个字,把行旅的轻松写得让人想立刻出发。

首句 “梅子黄时日日晴” 的 “日日晴” 太戳心 —— 不是 “偶尔晴”,是 “天天晴”,要知道江南梅子黄时多是阴雨连绵的 “梅雨” 天,能遇上连续晴天,满是 “意外之喜”;

“梅子黄时” 的时节感拉满,仿佛能闻到梅子的酸甜味,连空气都透着初夏的清爽。

“小溪泛尽却山行” 的 “却” 字极妙 —— 不是 “只泛溪”,是 “泛完溪又爬山”,旅途没有固定路线,随兴而走,没有赶路的匆忙,只有 “走到哪算哪” 的自在;“泛尽” 写尽泛溪的惬意,小船慢慢漂到溪尽头,不急不慌。

颈联 “绿阴不减来时路” 的 “不减” 藏着安心 —— 来时的路是绿荫覆盖,回去的路还是一样浓绿,不是 “越走越荒凉”,而是 “一路都有荫凉”,头顶全是树叶,晒不到太阳,满是 “舒服” 的踏实;

“绿阴” 的 “绿” 不是浅绿,是 “浓绿”。

尾联 “添得黄鹂四五声” 的 “添得” 是全诗的 “甜”—— 不是 “本来就有”,是 “意外多出来的”,绿荫路里突然传来几声黄鹂叫,不是吵闹的群鸣,是 “四五声” 的清脆;

这几声鸟叫,让安静的绿荫路活了起来,像一幅画突然动了起来,满是生机。

整首诗没有华丽辞藻,甚至有些 “平淡”,可就是这份平淡,让 “行旅之乐” 变得真实。

不是去名山大川的壮阔,而是身边随处可见的晴天、绿荫、鸟叫,简单却足够治愈。

曾几的 “三衢闲行”

写这首诗时,曾几刚从被贬的抑郁中缓过来,朋友邀请他去三衢小住,他便收拾简单的行李出发。

去三衢的路上要先泛溪,再爬山,他本以为梅子黄时会下雨,没想到出发后天天都是晴天,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溪面上,像撒了一层碎金。

他坐着小船慢慢漂,溪水清澈得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偶尔有小鱼游过,他就停下船看一会儿。

到了小溪尽头,船夫说 “前面没水路了,得走山路”,他一点也不觉得麻烦,背着小包袱就往山上走。

山路两旁的树长得特别密,绿荫把路盖得严严实实,走了半天也不觉得热。正走着,突然听到头顶传来 “叽叽喳喳” 的叫声,抬头一看,几只黄鹂鸟落在树枝上,蹦蹦跳跳地叫着。

他停下脚步,靠在树干上听,鸟叫了四五声就飞走了,可心里却暖暖的 —— 之前被贬的郁闷,好像都被这几声鸟叫吹散了。

到了朋友家,他喝着茶,想起路上的晴天、小溪、绿荫和黄鹂,拿起笔就写下这首诗,没有写大道理,只把旅途的小事记下来。

后来他在《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里写 “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可见那次三衢的 “日日晴”,成了他难忘的美好回忆。

曾几的《三衢道中》,它写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有的 “慢下来的时刻”。

可能是周末去公园散步,发现花开了;

可能是下班路上绕路走河边,看到夕阳;

可能是买菜时多走两条街,闻到面包店的香味。

这些 “小事” 像诗里的黄鹂叫,不显眼却能点亮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