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的机器人家族公开亮相:已研发3代5款机器人,正规划超人型产品

最近,美的集团在一场科技大会上,把自家的人形机器人家族正式拉出来亮相了。一共5款产品,分属三代,名字还挺有意思:美罗、美

最近,美的集团在一场科技大会上,把自家的人形机器人家族正式拉出来亮相了。

一共5款产品,分属三代,名字还挺有意思:

美罗、美罗X、美罗U、美拉、美拉X。

乍一听,有点像手机型号,但其实它们是实打实的机器人,有的已经在工厂干活,有的准备走进商场,还有的正在为特殊场景做准备。

这事听起来有点“科幻”,但如果你了解美的过去几年在做什么,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结果。

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新故事”,而是多年积累之后的自然延伸。

先说说背景。很多人对美的的印象,还停留在空调、冰箱、洗衣机这些家电上。

确实,这是美的起家的根基,也是它最广为人知的身份。

但早在2016年,美的就花了大价钱收购了德国工业机器人公司库卡。

当时很多人看不懂:

一家做家电的公司,为什么要去买一个给汽车厂做自动化的机器人企业?

现在回头看,这笔收购的意义逐渐清晰。

库卡给美的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整套工业自动化的经验和全球视野。

而美的自己,也有一个别人很难复制的优势:

它自己就是制造业大户,全国有几十个工厂,每天都在产生海量的生产数据和实际应用场景。

这种“自己用自己造”的闭环,让机器人研发不再是纸上谈兵。

到了2025年,美的的人形机器人终于从实验室走到了真实世界。

今年5月,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美罗”已经进入荆州的洗衣机工厂,开始干一些实实在在的活:

巡检设备、搬运物料、记录数据。

听起来好像不是什么高难度任务,但在工厂里,这些重复性工作占了大量人力。

机器人能稳定、准确、不知疲倦地完成这些事,对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很有帮助。

根据官方数据,美罗上岗后,工厂的人力成本降低了15%,设备巡检效率提升了30%以上。

更重要的是,这个工厂因此被认证为“全球首个多场景覆盖的智能体工厂”:

14个智能体协同工作,覆盖38个核心生产环节。

这说明美的不是在“秀技术”,而是在构建一个真正能跑起来的系统。

除了工业端,美的也没忘了家庭。

第一代家用机器人“美拉”已经能操作洗衣机、微波炉、冰箱这些家电,还能冲咖啡、识别物品、响应语音指令。

它不是那种只会说话的智能音箱,而是真的能动手做事的“家庭助手”。

虽然目前还在测试阶段,但计划2026年量产,意味着离普通消费者已经不远了。

第二代产品更进一步。

美罗X是双足行走的工业机器人,自由度更高,能适应更复杂的环境;

美拉X则是迷你版的家用机器人,体型更小,更适合在家庭空间里活动。

这两款产品目前处于验证阶段,预计2026年会在制造和商业场景中试用。

最让人好奇的是第三代产品“美罗U”,被描述为“超人形机型”。

按照美的的节奏,这款机器人计划在2025年11月推出样机,目标是高危作业等特殊场景,比如高温、有毒、高空等人类不宜长时间工作的环境。

这类应用虽然离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但恰恰是机器人最有价值的用武之地。

很多人可能会问:现在市面上人形机器人这么多,美的的优势在哪?

答案其实藏在它的“家电基因”里。

美的不是从零开始造机器人,而是把几十年积累的制造能力、供应链资源、用户数据都用上了。

比如,它复用空调伺服电机的生产线来生产机器人关节模组,成本比外购低了30%以上。

又比如,它有3.5亿智能家居用户的数据,这些数据用来训练机器人对家庭环境的理解,效果比纯仿真训练好得多。

更关键的是,美的有真实场景可以验证技术。

很多公司做机器人,只能在实验室或展会演示几个动作,但美的可以直接把机器人放进自己的工厂、门店甚至未来可能进入的家庭中去测试。

这种“边用边改”的能力,是纯技术公司很难具备的。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美的的研发投入。

2025年上半年,美的研发投入超过88亿元,同比增长14.4%。

过去三年累计投入超过430亿元。

这些钱花在哪?

很大一部分就在机器人、AI、绿色技术这些前沿领域。

而且美的的研发不是闭门造车,它在全球有六大研发中心,包括顺德、上海、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真正做到了“本地创新、本地制造”。

除了技术,美的在商业化上也很务实。

它没有一上来就喊“家庭机器人普及”,而是先从工业场景切入,因为工厂的需求明确、回报可量化。

等技术成熟了,再逐步拓展到商业门店,比如做产品演示、咖啡服务,最后才考虑进入家庭。

这种“渐进式落地”的策略,大大降低了失败风险。

有意思的是,美的的机器人战略还和它的全球化布局紧密相连。

2025年,美的新增了18个海外制造基地,全球总数达到63个。

同时,它在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市场大力推广自有品牌(OBM),OBM业务占比已经超过45%。

这意味着,未来美的的机器人不仅在中国用,还可能随着它的全球工厂和门店走向世界。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

比如家庭场景中的精细操作:

拿鸡蛋、叠衣服、处理易碎品,这些对机器人来说还是难题。

再比如续航、成本、安全等问题,也都需要时间去解决。

美的自己也承认,人形机器人完全产业化可能还需要3到5年。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美的已经不是一家单纯的家电公司了。

它正在变成一个覆盖家庭、工业、能源、建筑的科技解决方案提供者。

家电只是它和用户建立联系的起点,真正的目标是用技术提升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从这个角度看,美的做机器人,不是为了追热点,而是为了延续它过去几十年的核心逻辑:

用技术提高效率,用产品创造价值。

只不过这一次,主角从空调变成了机器人。

最后说点题外话。

很多人觉得人形机器人离自己很远,但其实变化已经在发生。

你可能没注意到,但你家的空调、冰箱、洗衣机,早就不是几十年前那个只会开关的“铁疙瘩”了。

它们能联网、能学习、能自动调节。而机器人,不过是这种智能化的下一步:

从“被动响应”变成“主动服务”。

美的很清楚这一点。

所以它不着急讲“未来故事”,而是先把机器人放进工厂、放进门店,让它先干点实在活。

等大家习惯了机器人在身边工作,再慢慢走进家庭,也就水到渠成了。

2025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但真正的爆发可能还需要几年。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那一天到来时,美的大概率不会是看客,而是参与者,甚至可能是引领者之一。

毕竟,它已经走了九年,从收购库卡开始,到成立创新中心,再到今天五款机器人集体亮相。

这条路走得慢,但走得稳。

而在这个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稳,有时候比快更重要。

所以,下次你看到美的的广告,别只想到空调省电。

也许不久之后,你走进一家美的门店,迎接你的会是一个会冲咖啡、能讲解产品的机器人。

而那个机器人,可能就来自荆州工厂,那个已经用机器人替代了部分人工的“智能体工厂”。

科技的进步,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一点一滴的渗透。

美的正在做的,就是把机器人从概念变成工具,从工具变成日常。

这条路不容易,但它已经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