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寒露一至,秋意更浓,气温骤降且昼夜温差拉大。从中医视角来看,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阳气易受外邪侵袭,气血运行随之发生变化,血压也容易出现波动,给心血管健康带来挑战。想要在这个深秋安稳度日,守护好心血管,就得遵循中医养生之道,从饮食、监测、认知、情绪、起居等多方面入手,科学调理。
 一、寒露控压饮食:食养调气血,清淡护心脉
一、寒露控压饮食:食养调气血,清淡护心脉中医认为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调养身体、稳定气血的基础,对于寒露时节控制血压尤为重要。此时人体脾胃功能虽不如夏季旺盛,但仍需通过合理饮食来滋养气血,避免因饮食不当导致气血失衡,进而影响血压稳定。
首先,应多选择具有健脾益气、平肝潜阳功效的食材,这类食材能帮助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辅助稳定血压。像芹菜,在中医里有 “药芹” 之称,其性凉,味甘苦,归肝、胃、肺经,具有平肝清热、祛风利湿的作用,对于肝阳上亢引起的血压升高有一定调理效果。用芹菜搭配豆干炒制,就是一道非常适合寒露时节的控压养生菜。豆干性平,味甘,能健脾宽中、益气和中,与芹菜搭配,不仅口感清爽,还能实现食材功效的互补,健脾的同时平肝,让气血运行更平稳。
冬瓜也是寒露时节的养生佳品,其性凉,味甘淡,归肺、大小肠、膀胱经,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中医认为,体内水湿潴留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血压,而冬瓜能帮助排出体内多余水湿,减轻身体负担,间接起到稳定血压的作用。用冬瓜煮汤时,可搭配少量生姜中和其凉性,避免损伤脾胃阳气,煮出的冬瓜汤清淡可口,既能补充水分,又能养护心脉。

在烹饪这些养生餐时,必须遵循 “少盐少辣” 的原则。中医讲 “咸入肾”,过量食盐会导致肾水泛滥,进而影响阳气的升发和气血的运行,可能使血压升高;而辛辣食物易助阳生热,导致体内热气积聚,扰乱气血平衡,同样不利于血压稳定。除了控制盐和辣椒的用量,还要注意隐藏在酱油、咸菜、酱料中的盐分,避免不知不觉摄入过多盐分。
此外,寒露时节虽需进补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冬,但进补要适度且选对食材,不能盲目 “大补”。可适当食用一些温润的食材,如山药、莲子、百合等,它们能健脾益肺、养心安神,在补充营养的同时,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多负担,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而像羊肉、狗肉等过于温热的食材,以及油炸、肥腻的食物,则应尽量少吃,以免助热生痰,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血压波动。
二、血压监测技巧:顺时察体征,细微知健康中医强调 “天人相应”,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会随着季节、时辰的变化而变化。寒露时节温差大,这种外界环境的变化会更明显地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导致血压在一天中出现不同的波动规律。掌握正确的血压监测时间和方法,才能及时了解身体状况,为调理血压提供依据。
从中医时辰养生来看,寒露时节血压在早晚时段更容易出现波动。早晨卯时(5-7 点),人体阳气开始升发,气血逐渐活跃,此时血压可能会出现一个小高峰;晚上酉时(17-19 点),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气血运行相对减缓,血压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建议在这两个时间段监测血压,更能反映出寒露时节血压的真实波动情况。
在监测血压时,中医也注重 “身心合一”,即监测前要让身体和情绪都处于平稳状态。监测前 30 分钟内,应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吸烟、饮用浓茶或咖啡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气血运行紊乱,使测量结果不准确。测量时,要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采取坐位或卧位,保持手臂与心脏在同一水平线上,让气血能够自然平稳地运行,这样测量出的血压值才更可靠。
同时,中医认为 “有诸内必形诸外”,血压的波动往往会伴随一些身体体征的变化。在监测血压的同时,还可以留意自己的身体感受,如是否有头晕、头痛、胸闷、乏力等症状。如果出现头晕,可能是气血不足或肝阳上亢的表现;若伴有头痛且胀痛明显,多为肝阳上亢所致。将血压数值与身体体征相结合,能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为后续的调理提供更精准的方向。
三、控压误区纠正:明辨是非理,科学护心脑在寒露时节控制血压的过程中,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从中医角度来看,往往违背了养生之道,不仅不利于血压稳定,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需要及时纠正。
“寒露多补就好” 是常见的误区之一。寒露后天气转寒,人们认为此时多进补能增强体质,抵御寒冷,这种想法本身没错,但关键在于 “怎么补”“补什么”。中医讲究 “辨证施补”,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进补的方式和食材也应有所区别。如果本身是热性体质,或体内有痰湿、瘀血等问题,盲目食用人参、鹿茸、阿胶等滋补品,反而会导致体内热气积聚或痰湿加重,使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起血压升高。比如,体内有痰湿的人,过多食用油腻滋补的食物,会加重痰湿阻滞,影响气机升降,导致血压波动。正确的进补方式应是根据自身体质,选择温和、易消化的滋补食材,如之前提到的山药、莲子、百合等,或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理,做到 “补之得当”。
“血压稳定就停药” 更是不可取的误区。从中医角度来看,血压稳定是身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顺畅的一种表现,而这种平衡可能是在药物调理、饮食控制、情绪调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如果自行停药,打破了这种平衡,气血运行很容易再次出现紊乱,导致血压反弹,甚至可能比之前更高,给心血管带来更大的风险。中医治疗疾病强调 “标本兼治” 和 “循序渐进”,血压稳定后,是否可以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应在专业医生(包括中医师)的评估和指导下进行,根据身体的具体情况制定后续的调理方案,而不是擅自停药。
此外,还有人认为 “中药副作用小,可随意服用”。虽然中药在调理身体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且相对西药来说,部分中药的副作用较小,但中药的使用同样需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性味归经和功效,若不对证用药,不仅无法起到治疗作用,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一些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如钩藤、夏枯草等,性偏寒凉,脾胃虚寒的人服用后可能会出现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因此,服用中药控制血压时,也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自身的体质和病情,合理配伍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四、情绪降压妙招:调畅情志气,心平血压稳中医非常重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认为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良情绪会导致人体五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进而影响血压稳定。寒露时节,天气渐冷,万物凋零,人们容易产生凄凉、抑郁的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使肝气郁结,阳气不得疏泄,导致血压升高。因此,调畅情志是寒露时节控制血压的重要环节。

·音乐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之一,中医称之为 “乐疗”。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旋律和节奏,能对人的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寒露时节,可选择一些舒缓、平和的音乐,如古典民乐《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这些音乐旋律优美、节奏缓慢,能使人的心情平静下来,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促进肝气疏泄,让气血运行更加顺畅,从而帮助稳定血压。在听音乐时,可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闭上眼睛,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意境中,让音乐的力量抚平内心的波澜。
冥想呼吸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情绪降压妙招,与中医的 “调息养气” 理念相契合。中医认为,通过调整呼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机运行,达到身心放松、平衡阴阳的目的。具体做法是: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或躺下,保持身体放松,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使腹部逐渐隆起,吸气时间尽量长一些,然后慢慢地呼气,使腹部逐渐凹陷,呼气时间也尽量延长,重复这个过程,每次练习 10-15 分钟。在冥想呼吸的过程中,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排除杂念,让身心逐渐进入一种平静、放松的状态。长期坚持冥想呼吸,能有效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缓解压力,改善情绪,进而稳定血压。
此外,还可以通过散步、赏花、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来调节情绪。寒露时节,虽然天气转冷,但户外仍有不少秋景可赏,如菊花盛开、枫叶变红等。适当到户外散步,欣赏秋景,呼吸新鲜空气,能让人的心情变得愉悦,缓解负面情绪。与朋友聊天交流,倾诉内心的感受,也能释放压力,保持心情舒畅。总之,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情绪波动,才能让气血平稳运行,守护心血管健康。
五、寒露起居养生:顺时调作息,保暖固阳气除了饮食、监测、情绪调节,寒露时节的起居养生也不容忽视。中医强调 “顺四时而适寒暑”,寒露时节,应根据季节变化调整作息和日常起居,保护阳气,避免外邪侵袭,这对于稳定血压也非常重要。
在作息方面,寒露时节应 “早卧晚起”,顺应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自然规律。早晨阳气虽开始升发,但此时气温较低,过早起床容易受到寒凉之气的侵袭,导致阳气受损;晚上阴气较盛,应适当提前入睡,以养阳气,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能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气血的恢复和运行,维持血压稳定。一般建议晚上 10 点半左右入睡,早晨 6-7 点左右起床,具体时间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但要保证每天有 7-8 小时的睡眠时间。
保暖也是寒露起居养生的重点。中医认为 “寒邪凝滞”,寒露时节气温低,寒邪容易侵袭人体,导致气血凝滞,经络不通,进而影响血压稳定。因此,要注意及时添加衣物,尤其是头部、颈部、背部、腹部和脚部这些容易受寒的部位。头部是 “诸阳之会”,头部受寒会影响阳气的升发;颈部有很多重要的经络和穴位,受寒容易导致经络不通;背部是阳气运行的主要通道,背部受寒会损伤阳气;腹部有脾胃等重要脏腑,腹部受寒会影响脾胃功能,进而影响气血生化;脚部有 “足三阴经” 和 “足三阳经” 交汇,脚部受寒会影响全身气血运行。因此,寒露时节要戴帽子、围围巾、穿保暖的衣物和鞋子,避免受寒。
同时,要注意室内环境的调节。寒露时节,室内外温差较大,室内温度应保持在 18-22℃左右,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室内过于干燥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可适当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在 50%-60% 之间,让呼吸道和皮肤保持舒适,减少因环境不适对身体的影响,间接帮助稳定血压。
寒露时节,心血管健康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遵循中医养生之道,从饮食、监测、认知、情绪、起居等方面全面调理,就能科学稳压,守护好心血管,温暖、健康地度过这个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