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政府停摆,特朗普想要下猛药。
美国政府停摆还在继续,特朗普出3招应对,特朗普已经下令战争部剑指2地,要开火了?乌克兰收到了一个噩耗,失去了战斧导弹,那么特朗普这一系列动作的目的又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看美国政府停摆的后果如何。近日,美国“政客新闻网”报道,由于财政资金见底,4200万美国人将面临粮食补贴中断。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抱怨白宫“不干活还要管人”,民众更是看不懂,“世界第一强国”居然连自己都养不起。金融市场也在抖,美元汇率短线下跌,美债收益率上升,经济衰退的信号越发明显。

美国财长一直要求美联储降息。
面对一片混乱,特朗普打出了“救场三招”。第一招是降息,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警告称,如果不继续降息,美国的经济衰退将迅速扩大。特朗普也意识到,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快要压垮中小银行和制造业,于是强推降息计划,想靠低利率拉一波消费信心。
第二招是动用所谓“核选项”,也就是行政手段绕开国会批准,用紧急预算维持政府运转。这一举动在华盛顿引起极大争议,被认为是“破坏制度底线”,直接遭到了共和党高层的一致反对。特朗普的回应很直接:“不动核选项,政府彻底停。”
第三招就是外交层面的大动作,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美国政府在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会议上,用“威胁与恐吓”的方式阻止航运净零排放协议通过。美方官员私下警告一些小国代表,若继续支持协议,他们可能被禁止入境美国,家人也会受到签证限制。多国代表形容现场氛围“像纽约街头”,完全不是正常外交场合。特朗普本人更是公开嘲讽该框架是“针对航运业的全球绿色智商税”,要求美国代表团“一票否决”。这件事揭开了特朗普政府的新一层面具当内政无法平息,外交就成了转移视线的出口。

五角大楼持续向委内瑞拉附近派兵。
于是,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成了靶子。特朗普先拿委内瑞拉开刀,表面理由是“打击毒品走私”,但真相远不止如此。美国独立记者本·诺顿指出,特朗普对委内瑞拉的介入背后有三大目的。
首先是掠夺资源委内瑞拉是世界上探明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和矿产,美国资本早就垂涎。特朗普早年就说过一句话:“我们本可以拿下委内瑞拉,拿下那里的石油。”这句话暴露了全部意图。
其次,是地缘博弈。南美近年来与中国贸易往来频繁,中国已成为拉美多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特朗普担心美洲“后院”失控,因此以制裁和军事威胁为手段,逼迫这些国家切断与中俄的联系。这种冷战思维的延续,让人想起20世纪的“门罗主义”,拉美是美国的势力范围,别人不得插手。

特朗普对委内瑞拉出手,实际上是在杀鸡敬猴。
最后特朗普想借机清除该地区的左翼政府,扶持亲美右翼领导人。巴西、阿根廷、厄瓜多尔、萨尔瓦多等国的政治走向,都与美国施压密切相关。美国过去几十年推翻民选政府的历史,如今又在重演。
现在,特朗普又突然将枪口转向非洲。11月初,他突然威胁要对尼日利亚“采取行动”,理由是该国“纵容恐怖分子屠杀基督徒”。这番言论立刻引发尼日利亚政府强烈反驳。总统提努布表示,美国的指控毫无根据,尼日利亚一贯反对宗教迫害,不会纵容恐怖活动。问题是,特朗普根本没打算听解释。美国立刻宣布将尼日利亚列入“宗教自由特别关注国”,准备实施制裁。
实际上,早在2020年,特朗普就给尼日利亚扣过这顶帽子,直到拜登上台后为修复关系才撤销,如今又被重新戴回去。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场宗教争端,实则依旧是地缘利益的延伸。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石油储量高达370亿桶,天然气储量更是惊人,占全国外汇收入九成。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资源金矿。特朗普政府看中的正是能源。

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和尼日利亚关系密切。
同时,尼日利亚在地理上也极具战略价值。它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湾,是通往大西洋的重要航道口。美国长期把控波斯湾和红海,如今又盯上西非航线,意在控制全球海上能源运输的两大节点。再加上尼日利亚与中国在能源、基建领域合作密切,美国的担忧显而易见。威胁动武的背后,是希望尼日利亚在国际合作中“选边站队”。
从更大的角度看,这次的“对尼威胁”其实是美国外交惯用的压力手段。特朗普用宗教、人权、反恐等议题当借口,本质上是为能源安全和地缘竞争服务。尼日利亚国内的确存在恐怖组织问题,但美国在过去几十年从未真心帮助这些国家解决根源问题。相反,美国的军事干预往往带来更大混乱。从索马里、利比亚到苏丹,这一逻辑早已被证明行不通。
那特朗普真的会动手吗?可能性不大,但“威胁”本身就是策略。美国国防部已经表示“战争部在为行动做准备”,但这更像是政治演出。尼日利亚虽不稳定,却不是软柿子。它与多个西非国家组成防务联盟,也与中国、俄罗斯保持合作。特朗普很清楚,一旦动武,国际社会的反弹将极大。现实中,他更可能用经济制裁、情报渗透、政治施压等手段逼迫让步,而非真正派兵。
实际上,就算特朗普真的想动手,美军也无法支持多线作战,近几年的持续援助乌克兰已经掏空了美军的库存。而且近期特朗普明确拒绝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给出的理由是:“现在不打算这么做,也许未来会变,但目前没有计划。”

泽连斯基最想要的不是“战斧”导弹。
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就曾分析过,特朗普给乌克兰“战斧”的可能性不大,一是乌克兰的战争投入巨大,却难以带来实质回报。二是美国现在的战略重心不在欧洲,而在亚太和美国周边。三是特朗普拒绝给乌“战斧”也是一种谈判策略,再加上美国国内经济吃紧,特朗普自然不会再往外送钱。而且泽连斯基的目标也不是“战斧”,他想要的是“爱国者”防空系统,毕竟现在俄罗斯重点打击的对象,就是乌克兰的能源系统,而防空导弹是乌克兰现在急缺的。
从整体看,特朗普的几步操作形成了一个闭环。政府停摆,他靠降息和核选项稳住经济;国际上,他通过强硬姿态塑造“美国仍然强势”的形象;军事层面,他利用威胁和撤援双向施压,制造谈判筹码。虽然这些动作短期内能让他掌握舆论主动,但长期风险极大。滥用制裁和威胁手段,会让美国的盟友信任度进一步下降。
如今的世界格局,早已不是“美国说了算”的年代。无论是尼日利亚、委内瑞拉,还是乌克兰问题,各国都在根据自身利益重新选择立场。特朗普试图用“强硬外交”掩盖国内问题,这种策略或许能带来短暂的掌声,却无法改变美国内部的结构性危机。政府停摆的根源在于政治撕裂和财政失衡,而不是外部敌人。

特朗普一直在转移国内视线。
可以说,美国今天的外交攻击性越强,反而越暴露其内在焦虑。经济疲软、社会撕裂、债务飙升,这些才是特朗普真正的敌人。外部威胁只是一种转移。世界也早已看透,美国的“全球领导”正被自己的混乱吞噬。
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过的一句话:“当一个政权最危险的时刻,不是它最糟的时候,而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美国正处在这样的阶段。特朗普想以极端手段恢复秩序,但每一次“硬动作”,都让美国离崩盘更近一步。
好,关注小彻,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