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对于我党来说是从第一批领导人向第二批领导人过渡的关键时期,当时主导起义和革命的战争时期我党领袖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摧残后,大部分已经和世人说了再见,少部分仍在世的战争经历者大多也是耄耋老人。
但新中国的发展不能停滞不前,还需要有能力有水平的新一代来继承和发扬。
对于这些老一辈革命家来说,干了一辈子革命,能够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继续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些贡献,是他们毕生追求奋斗的目标。
1981年,已经80多岁的叶剑英元帅到湖北一带进行考察,老朋友何长工听闻第一时间前去拜访。
老友相见自然有着聊不完的诸多话题,谈话期间,何长工很严肃的对叶剑英说要注意些,叶剑英却毫不在意的回答道:“80多岁的年纪阎王随时来催命啊”。
叶剑英与何长工的早年经历
叶剑英和何长工两个人的年龄相仿,一个出生于1897年,一个出生于1900年,虽然都是新中国从黑暗时期过来的历经者和国家建设的缔造人,但两个人的境遇却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
叶剑英出生在广东一个普通人家,从小接触的私塾教育让他心中埋下了一颗救国救民的种子,从云南讲武堂毕业之后,他跟随孙中山先生前往广西,投身到了北伐运动之中。
1922年陈炯明的叛变让叶剑英的才华开始显现,那时才不过25岁的他,在危急关头和陈炯明来回周旋,成功把孙中山救出了困境。
而刚被陈赓背出包围圈的蒋介石在了解了叶剑英的事迹后,向叶剑英抛去了橄榄枝,却遭到了拒绝。

尤其是在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叶剑英对于蒋介石可谓是十分厌恶。
当时国民党对叶挺和贺龙的部队进行包围意图秘密杀害,得知消息的叶剑英及时揭开了蒋介石设计的阴谋诡计,为二人赶奔南昌打响革命第一枪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而叶剑英因为行事谨慎小心没有被国民党抓住把柄,在确认蒋介石彻底丧失了廉耻之心和民族大义后这才加入了我党。
曾许诺给他高官厚禄的蒋介石听闻消息后十分愤怒,他丝毫没意识到叶剑英投身从军的根本原因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

何长工出生在湖南华容一带,小的时候家境比较富裕,父母把他早早送进书堂学习,听着老师们慷慨激昂讲述着列强侵略和国将不存,长大的何长工随即投身了革命。
在和毛主席见到第一面后,他就被主席那种异于常人的气质所吸引,为了帮助何长工躲避敌人的追捕,主席让他把何坤的名字改为何长工,谁能想到,本来是临时起意的救急之策,何长工却用着这个名字几十年之久。
何长工不擅长拿着刀枪,但是做文工工作却是一把好手,秋收起义前夕,为了鼓舞军队士气,同样为了让我党部队更加正规,何长工设计了我党第一面军旗。
起义失败后,何长工跟着毛主席上了井冈山,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关键时刻,他主动承担起了寻找朱老总起义部队的关键任务。
他一个人乔装改扮,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又不能随身携带武器,每到一个地方到处打探,愣是凭着这份不要命的精神成功找到了朱老总,这才及时传递了中央的情报消息,顺利完成了任务。
革命友谊
叶剑英在革命期间的突出表现让他成为我党重点培养的对象之一,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叶剑英第一时间回到了中央军委负责参谋工作。
虽然他是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将领,但毛主席看到了他身上其他的优点,当时我党缺少一套独立的建制和制度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叶剑英也就负责统筹全党全军规则指定和制度安排的一系列工作。
不止如此,考虑到叶剑英“多面手”的特殊性,毛主席更是在原有军队的基础上增设了情报部门和通讯部门等许多综合管理部门,并由叶剑英主要负责,短短两年之后,叶剑英更是兼任了工农红军学校校长一职。
而叶剑英和何长工的相识相知也是从工农学院开始的,两人或许也没想到,他们这份友情一直持续了50多年之久。

和叶剑英类似,何长工在军队中同样是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那个时期的干部心中都有着一样的境界,只要是组织上交派的任务,一定要尽全力无条件完成。
两个人一拍即合,根本不用互相适应,就开始了搭档的工作,后来前线战事一度非常紧张,叶剑英两头要兼顾忙得每天都睡不了几个小时,何长工看在眼里,难过在心里。
一天晚上,叶剑英正在办公地熬夜看着要批阅的文件,何长工进去以后说:“老叶,你要信得过我,以后这摊子事你交给我,你安心去前线打仗,我肯定不给你掉链子。”
听到何长工的这番话,叶剑英更是感动的热泪盈眶,两人的感情也在革命中不断升温。

这件事情过后,叶剑英开始专注正面战场的部署安排,何长工则身兼数职,又要处理好学校内的工作,又要确保后勤管理稳定,在他的努力下,军事学院也培养着层出不穷的人才为新中国建设不断输送着新鲜血液。
何长工总是说叶剑英不注意休息,可是自己一忙起来比叶剑英还要狠。
不过是人就难免会犯错误,1935年随着抗日局势的进一步深入,叶剑英和徐向前在正面战场搭档,何长工成为了红32军政委。
可在军内部署作战安排时,何长工被张国焘的错误言论所影响,不顾他人反对支持张国焘的策略,最后更是险些酿成大错,虽然事后做了检讨承认了错误,但这也成为了他人生中不可忘却的一次教训。
晚年再度回首
建国之后,叶剑英和何长工依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作着许多工作,对于他们二人来说,选择了共产主义就注定要为国家事业和人民幸福奋斗终身,有一天要是真让他们闲下来,那可才不适应了。
在经历了社会运动之后,叶剑英已经从原先的年轻小伙变成了见惯世面和更加谨慎稳重的顶梁柱。
只不过对于那个时期的我党来说,刚刚经历了三大伟人的离世和唐山大地震后,国家的发展和前途还处于未知状态,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叶剑英自然不能袖手旁观。
80多岁的年纪本来应该是退居二线的闲职,可他却依然忙得像个陀螺,修订宪法、改革管理军队、物色选拔新一批国家栋梁之才,曾经的“多面手”再度承担起了党内许多工作的重任。
有些老朋友劝他:“叶帅,年纪不小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不顾身体了,该歇一歇了。”叶剑英听完摇摇头:“党和人民还需要我,我还不能歇。”

1981年,叶帅提出要到武汉视察工作,何长工听说他要来,第一时间来到他下榻的宾馆迎接,两个人已经很久没见过面了,此时再度相见自然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说着说着叶剑英突然笑呵呵的说:“老何,你我都不小了,老人们常说73、84 阎王不叫,自己报道。”
何长工听完这句话很不是滋味,他转而说道:“叶帅,那你这两个月可得注意点,你还有两个月就要84岁了啊。”
两人互相被对方的这番冷幽默逗笑。

当时叶剑英的身体情况其实已经不容乐观,前两年在医院的检查中就发现了他已经患上了帕金森病,这种病不只是手脚会不受控制的发抖,人身体机能的免疫系统也会随着发生病变。
当时的帕金森在全世界来说都是极难攻克和医治的疑难杂症,可叶剑英在听完医生“略带恐吓”的医嘱后倒是显得很轻松自在,虽然不像往常那般拼命工作,但是分内的工作却是一点没落下,后来和何长工略带玩笑的这番话也足以证明叶帅当时的豁达洒脱。
1983年,叶剑英的身体情况进一步恶化,但躺在病床上的他仍然放心不下手中的工作,每天秘书还要把很多文件读给他听,这样断断续续的日子持续了三年之久,直到1986年10月,这位已经89岁的老革命家走完了他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
结语:
对于叶剑英同志,毛主席曾对他有过这样的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叶剑英都碰到了改变他人生的重要朋友,在国家最为需要自己的时刻,叶剑英总能及时挺身而出,为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国家建设时期,叶剑英也都在用他一言一行为后辈们作着表率和榜样。
史料来源:[1]刘振强:何长工对我军早期建设的贡献[J].福建党史月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