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是农作物田间一种普通的杂草,它的正式通用名称载入典籍《植物学大辞典》,它的别称丰富多样。
“青蒿”别称的来源:比如在《神农本草经》中称为“草蒿”,在《日本植物图鉴》中称为“廪蒿”,在《救荒本草》和《野菜博录》中称“邪蒿”,在《汉英韵府》中称“茵陈蒿”等。
图片01~02):青蒿


这些命名,概来源于与其形态特征、气味特性以及药用功能相关。
比如将青蒿别称为“菣”(qìn)荍。古名,意为“治疗疟疾之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之中,就是直接点明其抗疟核心功效。此外,《神农本草经》中还称“青蒿”为“草蒿”。就是说它是农田之中常见的一种“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有的地方乡邻把“青蒿”称之为“香蒿”“臭蒿”,名称来源就是其植株或药草的气味差异,部分品种因挥发油成分不同,散发出特殊香气或异味,便于记忆理解,民间据此区分而命名。
图片03~04):杂草~青蒿~植物学上的青蒿


至于“草蒿”“方溃”“方渍”“酒饼草”等俗称或者别称,见于《神农本草经》的记载,可能与古代炮制方法或使用场景相关,如“方渍”或指其用于外敷或药浴。
青蒿“三庚草”的别称,源自《履巉岩本草》,因青蒿花期与夏季“三庚”时段重叠,故民间以时令命名。
至于“野兰蒿”“黑蒿”“白染艮”,这些别称多源于地域方言或形态特征,如“黑蒿”可能指其茎秆颜色较深。
“白染艮”或与药用效果相关。因为《日华诸家本草》中就说青蒿:补中益气,轻身补劳,驻颜色,长毛发,令发黑亮不衰老,兼去开叉发。
图片05~06):提取青蒿素的黄花蒿


《月令通篡》中说:伏内庚日,采青蒿悬于门庭之内,或者将其阴干为末,在冬至,元旦这两天各服二钱,可以辟除邪气。
所以“青蒿”又有了“邪蒿”的别称。
“青蒿”药材的趣味故事:青蒿作为药物,最早见于马三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
其后才有《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和《本草纲目》等典籍之中记载青蒿入药的事宜记录。
但是由于“青蒿”资源丰富,典籍众多,各地对其的研究深度不一,故有品种“混乱”之嫌。
图片07~08):可以制黄酒曲的青蒿


后来,科技工作者在“黄花蒿”这个品种之中,采用低温提取法,获得了“抗疟疾”的药品“青蒿素”,并运用于临床。
“疟疾”在古代被称之为“瘴气”,现在人说的“打摆子”。它是由一种雌性蚊虫叮咬人体以后,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寒热”往来。
“打摆子”如果治疗不及时,就可以出现贫血,以及脑肝肾心肠胃的坏损。青蒿素出现之前,“打摆子”一直使用“喹啉类”药物控制,但由于强烈的抗药性其治疗效果不佳。
“青蒿”素的提取,得益于“小仙翁”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灵感和启发。
图片09~10):野外生长的青蒿


《肘后备急方》是最早描述治疗“疟疾”的本草文献。作者是东晋道士葛洪。
相传1700年前,喜欢炼丹的葛道士给一位病人治病。病人浑身发抖“着冷着寒”,一会儿不吃药症状又缓解了。
葛道士看出了病人的“病端”,患的是“疟疾”就给他开了一味,名叫青蒿。
病人的“服用方式”很特别,不用水煎也不用研末,而是用水浸以后,绞取汁,将汁全部服下。后来,这个治疗药方和特殊的服药方法,被记载在他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卷三之中,在16个“治寒热诸疟方”中列名第二,流传至今。并据此发现和提取了“青蒿”素。
图片11~12):青蒿(黄花蒿)地上植株

“青蒿”可以食用,也可以制作饮品:苏颂说青蒿,根,茎,叶,子都可以入药,茎叶烤干以后,也可以作饮品,香气尤佳。
寇宗奭说:在春天,青蒿发芽最早,人们可以采它来做蔬菜,根赤叶香。韩保昇也说:青蒿嫩时可以用醋腌成酸菜,味香美。
“青蒿”的食用方式主要是将嫩叶焯水凉拌,或者春季采摘的嫩叶经焯水去除苦味后,可凉拌食用,口感清爽。
关于这一点,在《500种野菜,野外识别速查图鉴》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图片13~14):青蒿素~黄花蒿


(青蒿)春季采摘嫩茎叶,用沸水焯熟以后,再用清水浸洗,可凉拌做汤。
此外还可以将干燥青蒿用于煎药或泡茶,对暑热症状有缓解作用。
但是要注意野生青蒿与有毒的黄花蒿等近缘物种的区分,以防误食可能导致的中毒。
“青蒿”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桔梗目”“菊科”管状花亚科春黄菊族菊亚族“蒿属”艾蒿组“黄花蒿系”一年生草本植物:《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2部中载“青蒿”:为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青蒿”田间株高约30㎝-150厘米,整株有香气,主根垂直单一侧根较少或者没有,茎上部多分枝,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
图片15~16):野生蔬菜~青蒿


“青蒿”的叶片呈青绿色,二至三回栉齿状羽状分裂,基生叶与茎下部叶三回分裂,中部叶二回分裂,上部叶一至二回分裂。叶有长柄。
“青蒿”的花序为头状花序,半球形,直径约3.5-4毫米,花淡黄色,有短梗,下垂。基部有线形小苞叶,穗状总状花序组成圆锥花序,有雌花和两性花。瘦果长圆形至椭圆形。与“芥菜”的种角(角果)相似。
“青蒿”常星散生于低海拔湿润地带,如河岸砂地、山谷、林缘及滨海区域,适应性强。
“青蒿”主要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陕西、云南,四川,湖北湖南,贵州等省区,朝鲜、日本、越南、缅甸、印度及尼泊尔等地亦有广泛分布。
图片17~18):荒山野岭生长的青蒿


“青蒿”的花果期在6月-9月份。
苏颂说:青蒿春天生苗,叶非常小,可以食用。到了夏天,便长高到四五尺,秋天开细小的淡黄色花,花下结籽,像粟米般大小,八九月采子阴干。根茎叶子都可以入药,茎叶烤干以后可作饮品,香气尤佳。
李时珍也说: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都是深青色。它的叶有点像茵陈,但叶面叶背都是青色。它的根白而硬。七八月开细小黄花,颇香。它结的果实大小像麻子,中间有细籽。
“青蒿”可以入药,具有“消炎”“杀菌”“清热”“解毒”的功效:《中国高等植物》中载青蒿:入药,具有消炎,杀菌,清热,解毒功效。
图片19~20):灌木丛旁边的青蒿


《中国植物志》中载青蒿:有清热,凉血,退热,解暑,祛风,止痒之效,作阴虚潮热的退热剂,也止盗汗,中暑等。
《神农本草经》中载“草蒿”(神农本草经中把“青蒿”称之为“草蒿”:味苦,寒。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川泽。
意思就是说“青蒿”又别称为“草蒿”“方溃”,生于河边沼泽的水草丛生处。可主治疥疮结痂的瘙痒,恶性疮疡,还可以杀灭虫虱,消散骨节间的积热。又因青蒿“禀金水之精,得春生之气”,故青蒿还可增强人的视力。
《日华诸家本草》中载青蒿:补中益气,轻身补劳,驻颜色,长毛发,令发黑亮不衰老,兼去开叉发,杀风毒。心痛热黄,将生青蒿捣成汁液,并把渣贴在痛处。
图片21~22):公园里的青蒿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治疟疾寒热。
《中药大辞典》中载青蒿: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主治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青蒿入药还具有“抗肿瘤”“抗菌抗寄生虫”“抗心律失常”“抗肺纤维化”“抗疟”“免疫调节”等作用。